作者 | 老叮當
編輯 | 李昊飛
出品 | 華山論劍V(iauto-ilife)
一則網絡傳言,讓中國新能源曾經的“黑馬”陷入品牌危機。
2025年6月16日,一則關于“廣汽埃安員工持股暴雷”的傳聞,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注。
傳言稱,由于上市進程受阻,埃安員工貸款認購的股權估值大幅縮水,6月底本金償還期到來時若強制清退,員工僅能收回42%的資金,并透露廣汽埃安高管退休后已經收回股權投資款和利息。
隨后,部分媒體把埃安員工持股問題與此前網傳的“車圈恒大”關聯報道, 讓埃安陷入前所未有的輿論危機之中。
當日晚間,廣汽埃安發布聲明,回應網傳員工持股暴雷,表示此類言論毫無事實依據,純屬惡意謠言。
次日,廣汽埃安法務部再次發博表示,針對網絡上流傳的關于廣汽埃安員工持股相關的不實及惡意詆毀信息,公司第一時間發布聲明并報警。
已經退休的前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也露面澄清,表示:“仍然和大家一樣履行股改所簽訂的協議,沒有收回本金,繼續如期支付利息。”
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當下,盡管官方及時給出了回應,但對于埃安的企業形象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之所以傳出員工持股計劃的相關謠言,是因為近期有部分持股員工離職,而在離職過程中,埃安需要對其之前的持有的股票進行回購,而目前埃安的估值比起之前員工購入時是有所變動的,所以如今回購價格也會和買入價格有所不同。
而回購價格不及預期,就導致部分員工發帖吐槽,最終釀成了品牌的輿論危機。
追根究底,埃安當前面臨的員工持股問題,其實是特定混改政策與市場環境劇變碰撞的結果。
1
國企混改與市場環境沖突
釀成員工與企業的雙重困境
事實上,為響應國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號召,從2016年開始,包括北汽、上汽、長安、一汽、奇瑞、廣汽都推出了各種混改方案,希望通過混改引入資本,讓國企找到新的活力,融資、員工持股、造勢IPO,也成為國企混改的普遍操作。
埃安混改、員工持股計劃及IPO進程開始于2021年。彼時,埃安風頭正盛,員工對企業上市及未來發展也是充滿信心。
據2022年3月17日,廣汽集團發布的《關于全資子公司廣汽埃安實施員工股權激勵、廣汽研究院科技人員持股及同步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進展公告》顯示,有679名員工股權激勵及廣汽研究院115名科技人員持有廣汽埃安股權,共同出資近18億元參與持股,占股4.55%,鎖定期為五年。
其中,時任廣汽埃安總經理的古惠南更是抵押房產斥資2000 萬元,認購了埃安的股權。
2022年10月,廣汽集團宣布廣汽埃安完成了增資擴股,融資總額182.94億元,釋放17.72%股份,彼時,廣汽埃安的估值超過千億元,創下了中國新能源整車領域最大單筆私募融資紀錄。
然而,市場的變化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從 2023 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利潤受到嚴重擠壓。
2024 年,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 1288.8 萬輛和 1286.6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34.4% 和 35.5%,但行業利潤率卻從 2017 年的 7.8% 下滑至 4.4%。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埃安的上市計劃被迫擱置,股權估值也隨之縮水,員工們的投資回報預期落空。
面對這種情況,部分員工尤其是離職員工希望能夠收回投資本金,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埃安卻陷入了兩難境地。
根據當初的協議,員工認購的資金有明確的鎖定期(5年),在鎖定期未滿且企業尚未上市的情況下,全額退款既不符合合同約定,也可能對企業的資金鏈和治理結構造成沖擊。
2023 年以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也在加速,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上市計劃普遍受到影響,國企混改過程中引入員工持股制度的風險也逐漸暴露出來。
這一現象給正在推進混改的國企敲響了警鐘:員工持股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其效果的發揮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的持續發展,如何在變化的市場中平衡員工利益與企業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消息稱,埃安已與員工溝通,計劃將本金償還期限延遲至 2026 年,并考慮將內購股票轉銷給第三方。這一舉措顯示了企業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有助于緩解當前的矛盾。
同時,內部人士也透露:“我們的IPO計劃還在正常進行,目前正在積極和有關部門溝通。”
2
“車圈恒大”純屬虛構,
埃安的背景和底牌
將廣汽埃安員工持股問題與恒大暴雷相提并論,暴露了市場對兩種危機本質的混淆。
恒大危機是典型的“高杠桿+多元化擴張”導致的資金鏈斷裂,是資本運作的結果,其債權人涉及金融機構、供應商、購房者等等。而埃安面臨的,只是特定混改政策與市場環境劇變碰撞下的雙重壓力。
體現在財務方面,恒大暴雷的核心是高達 80% 的資產負債率與 2 萬億的巨額債務,而廣汽集團 2024 年資產負債率僅為 47.61%,2025 年一季度更降至 43.49%,顯著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可以說,這種關聯既忽略了金融投機與實體產業的本質區別,也低估了廣汽埃安的背景和實力。
要知道,埃安背靠廣汽集團,后者是A+H股上市的大型國有控股股份制企業集團,擁有員工9萬人,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近80萬人。2024年,廣汽集團第12次入圍《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181位。
而作為廣汽集團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核心載體,廣汽埃安成立以來,堅持“EV(純電動)+ICV(智能網聯)”,堅持創新引領,已建成了國內首家新能源純電專屬工廠,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推出了多款全球產品,也是全球最早突破百萬產銷的車企。
在推行廣汽研發一體化后,埃安新產品的規劃也將提速,按照計劃,埃安混動技術路線產品將在8月份問世,埃安Y全新換代車型年底推出,年內埃安將推出至少3款全新+改款覆蓋多種動力形式的新能源車型,進一步滿足用戶需求及提升。
在充電基礎設施領域,埃安以 1.5 萬根自建快充樁位居行業第一,覆蓋全國 31 省 202 城,甚至在京滬高速實現 “充電 1 秒續航 1.1 公里” 的極致體驗。即將啟動的 “雙萬樁計劃”(1 萬超充樁 + 1 萬慢充樁),更將把補能便利性轉化為用戶粘性的核心競爭力。
結語
市場增量停滯,競爭陷入白熱化的內卷漩渦,企業與員工之間的訴求天平不斷傾斜。作為打工人,我們對于員工渴望收回本金的心情感同身受,但同時,我們也理解員工持股計劃有5年資金鎖定期是既定規則,無法改變,以及企業面臨市場復雜競爭的壓力和困難。
這是時代發展的困境。從埃安到深藍,從嵐圖到智己,眾多品牌在混改浪潮中試圖通過獨立上市尋求突破,然而,當市場與資本的熱度褪去,冷靜審視便會發現,若這些新興品牌獨立上市,那么廣汽、長安、東風等老牌上市車企的優質資產也將被稀釋。
埃安率先遭遇了這個困境,它給廣汽和整個行業都敲響了警鐘,唯有正視困境,才能在變革中找到破局之道,實現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今年以來,合并重組成為國家和許多企業的共同選擇。整合資源、優化配置,能讓企業在規模效應中降低成本,在優勢互補中提升競爭力,打破當前各自為戰、內耗嚴重的困局。
某種程度而言,這場困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