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錢坐地鐵的時代或許即將遠去。上個月,新浪財經公布了全國地鐵的虧損情況,著實令人咋舌。北京地鐵去年虧損高達240億,深圳地鐵更是虧了334億,平均下來,深圳地鐵一天就得虧掉9000多萬,這幾乎等同于上市公司香飄飄一年的利潤。那么,虧損日益嚴重的地鐵會不會漲價,甚至干脆消失呢?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剖析一下,地鐵是如何從城市的“香餑餑”淪為“吞錢無底洞”的。
先給出答案:目前全國共有54個城市開通了地鐵,其中28個城市處于虧損狀態,部分城市極有可能很快迎來票價上漲。就拿重慶來說,即便不直接提價,也會縮短起步價對應的里程,從原本的6公里縮減至4公里。而且從今往后,已開通地鐵的城市,將長期為填補虧損而絞盡腦汁。而那些尚未擁有地鐵的城市,恭喜你們,以后也不會背上這個“經濟包袱”了。
可能有人會疑惑,我們打工人每月光是通勤費就得兩三百,坐地鐵還總是人擠人,為啥地鐵還說不掙錢呢?
原因在于,除了打工人集中出行的早晚高峰時段,很多城市的地鐵在其余時間基本處于空跑狀態。可只要地鐵在運行,電費、人工成本以及設備維護費用等一樣都不能少。
據統計,北京地鐵一年光是電費支出就高達13億,廣州地鐵3號線單條線路一年的電費預估為8000萬。更何況,有些城市為了帶動郊區經濟發展,修建了不少延長線和機場線。比如佛山,已經開始實行地鐵“早退”制度,只開一半的燈,還提前半小時結束運營,目的就是節省電費,降低運營成本。
那有沒有辦法既能保證地鐵服務質量,又能實現盈利呢?在2023年之前,深圳地鐵每年盈利近百億,它靠的并非單純依賴客流量,而是通過拉動地價、投資房產來實現。截至目前,深圳擁有全國最高的地鐵客流量,每公里達1.37萬人次。
深圳地鐵通常會在修建地鐵前,提前收購周邊土地,然后轉手賣給開發商,或者自行建設商場、小區,通過收取租金和提供物業服務,不僅能覆蓋部分修建地鐵的成本,還能實現盈利,并將資金投入到其他線路建設中。
然而到了2023年,房地產泡沫破裂,原本盈利的深圳地鐵不僅自身面臨虧損,還得不斷接手房地產公司留下的爛尾樓。有人估算過,如果深圳地鐵想要實現收支平衡,需要將原本均價4元的地鐵票漲到14元。可要是真漲到這個價格,恐怕除了遠距離通勤的打工人,其他人都不會選擇坐地鐵了。
所以,房地產市場崩塌后,城市地鐵幾乎變成了純粹的成本中心,因其具有便民屬性,又不能隨意漲價。當地政府希望地鐵發揮應有的作用,當地居民指望地鐵提供出行便利,可只有財政部門清楚這背后的債務壓力究竟有多大。
于是,為了及時止損,避免某些地區為了當下政績過度借貸,國家在2018年特意提高了修建地鐵的限制條件:一是城市人口要超過300萬;二是GDP要超過3000億;三是財政收入要高于300億,并且初期運營強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由此得出開頭所說的結論:大城市的地鐵要么漲價,要么想辦法開源節流;對于小城市而言,已開通地鐵的很難再有新線路,沒開通的則可能永遠不會有。
或許有人會問,惠州在新規出臺后不是也具備修建地鐵的資格了嗎?確實,惠州的人口和財政指標達標了,但由于成本壓力過大,惠州一直希望借助深圳14號線的延長段來修建自己的地鐵,卻兩次遭到深圳拒絕。也正因如此,這幾年惠州的房地產市場如同坐過山車一般,起伏不定。
其實說到底,城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投入,最重要的并非資金本身,而是對未來的預期。如果支柱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各地自然會不惜舉債大力推進建設。但如今,支柱產業正處于從傳統產業向科技、汽車等領域的重要轉型階段,大家都秉持著穩字當頭、謹慎行事的態度。等到相關行業蓬勃發展,別說是地鐵漲價,說不定像火車一樣降價也有可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