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
日前,合肥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項目工程總裝工作正式啟動,較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將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推動燃燒等離子物理研究,為我國聚變能發展提供開創性支持。
這意味著,核聚變距離商業化又近了一步。
01
AI成為核聚變的需求引擎
核聚變,是一種理想能源。
首先,主要燃料氘在海水中儲量極為豐富,有專家評估足夠人類使用數十億年甚至更久,這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無法比擬的。
其次,不會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不會對環境造成長期傷害,且由于需要運行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之下,沒有堆芯熔化等風險。
再次,核聚變如若可以商業化,成本遠遠低于傳統能源,且穩定輸出的能力要優于水電、光電和風電。
一言以蔽之,核聚變具有廉價、清潔、安全等發電優勢。
圖源:鈦資本
基于此,核聚變一直是全球科學研究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歐美等國家早早進行了前沿探索,不過進展并不順利,以至于核聚變落地“永遠還有50年”的聲音此起彼伏。
幸運的是,核聚變近年來不斷取得技術突破。
譬如,2025年1月20日,中國主導的東方超環項目,首次完成了一億攝氏度1000秒的長脈沖高約束模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再譬如,美國的SPARC項目利用高溫超導體實現了高磁場強度,使得托卡馬克裝置可以通過小型化設計大幅降低成本,為商業化奠定了基礎。
換而言之,核聚變不再是遙不可及。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表示:“中小型化核聚變裝置的突破,降低了可控核聚變裝置成本,使得商業公司有了入局的可能。最重要的是,諸多公司的突破,讓大家對商業化的預期從還有幾十年,拉近到大約十年。 ”
更為關鍵的是,核聚變落地場景愈發清晰。
AI革命之后,能源需求大的問題浮出水面,2024年馬斯克預計兩年內行業將由“缺硅”變為“缺電”,而這可能阻礙AI的發展,解決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迫在眉睫。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數據中心目前占全球電力消耗的1.5%到2%,到2030年,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4%。
02
科技巨頭紛紛入局
華泰證券表示:“一方面,AI既是可控核聚變的需求引擎,也是技術突破的加速器;另一方面,高溫超導的規模化降本和可控核聚變裝置工程經濟可行性相互成就。”
此背景下,資本涌入核聚變賽道。
《2023年聚變能產業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初,全世界核聚變公司吸引了超過60億美元的投資,較2021年初的18.72億美元增加四十多億美元;全球私營核聚變公司數量從2017年的5家增長至2023年的50家左右。
到了2024年,一年融資30億美元,有了提速的跡象。
規模之外,大佬云集也值得一提: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蔚來創始人李斌等紛紛入局。
以蔚來為例,2022年與米哈游共同領投能量奇點,2023年又入股了聚變新能,對核聚變商業化抱有厚望。
米哈游總裁劉偉表示:“聚變能源商業化一旦實現,所帶來的改變將是顛覆性的。我們試圖想象,一個能源充裕程度是目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未來世界將是什么樣子,而且這些能源是完全清潔和安全的。這是聚變能源的潛力,我們拭目以待。”
盡管如此,A股核聚變概念主要炒的是合鍛智能、哈焊華通、國光電氣等股票。
以主打高端設備的合鍛智能為例,2024年營業收入為20.74億元同比增長17.43%,但凈利潤為虧損8898.79萬元,而上年同期盈利為1663.54萬元。
簡而言之,當下依然是炒概念為主,要注意其中的風險。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跟本報無關。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作參考,實際盈虧自負。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