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翠綠的鮮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經開始散發清香了,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對夏至時節的描述。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確定下來的一個節氣,早在公元前七世紀,我們的先人就通過土圭測日影,確定了夏至。至者,極也,這一天,是一年里太陽運行最偏北的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因此夏至日也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如果用“夏至”做謎面,尋一個成語做謎底,那必定是“日久天長”。
說到夏至,自然也離不了節令美食,夏至時節,新麥已經登場,所以民間有吃“夏至面”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早在晉代就開始了,“入夏面新上天”,意思是說,在夏至這天吃面條,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此后都會好運綿長。炎炎夏日,忙碌的人們回到家里,吃上一碗新麥面做的過水面,涼涼爽爽非常過癮。在我的家鄉,過水面也叫打鹵面,在面條煮熟之后,用溫水過上一兩遍,口感格外爽滑筋道,再配上幾樣新鮮蔬菜做菜碼,靜靜地咀嚼,慢慢地回味,那可真稱得上是齒頰留香。
我們渴望著齒頰留香,渴望著每一個細微而瑣碎的美好,“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夏至,愿好日子接踵而至,幸福美好日久天長!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在“二十四節氣”中,“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即半個月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古人將各“候”均與一個物候現象相對應。這是我們古人獨有的關于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屬于我們祖先的時間哲學,至今仍然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候 鹿角解
“解”是分開、脫落的意思。到了夏至節氣,鹿角就會脫落。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屬陽性動物。而夏至是陰陽轉換的節點,此時陽氣盛極而衰,陰氣始生,鹿角感陰氣開始脫落,這也是自然界萬物隨季節更替的結果。
二候蟬始鳴
夏至過后五天,雄性的蟬感知到陰氣的生長而開始鳴叫,樹上就會傳來“知了—知了”的叫聲,所以蟬又叫知了。蟬的鳴叫成為了盛夏開啟的聲音標志。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生長在沼澤地或水田中的喜陰的藥草,因其在夏天過了一半的時候生長,所以被叫做半夏。到了夏至節氣十日后,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了。
與節氣相關的各種民俗,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夏至節氣的民俗活動主要有夏至吃面、消夏避伏等。
夏至吃面
民間自古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夏至后進入三伏天,由于天氣炎熱,烹飪手法簡單、熱量低、口感清涼的面條就成了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又叫“入伏面”,此時新麥已經登場,吃面也有嘗新和慶祝豐收的意思。
消夏避伏
夏至日,一些地方有女人們互贈扇子、脂粉等物的習俗。扇子可以引風納涼,脂粉可以散去體熱濁氣,也可防止生痱子。因為“扇”與“善”諧音,使得扇子具有了傳遞友善的特殊人文含義,讓扇子的實用功能與附加寓意完美結合。
來源:遠東漫畫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