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全運申辦之路背后,不僅有湖南人對國家最高水平體育盛會似湘江之水奔般涌不息的熱情,還有在體育事業發展上的腳踏實地的深耕。
文|劉成康
北京時間2025年6月17日下午,廣東珠三角地區暴雨傾盆,當十五運的準備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當中時,一則重磅消息傳遍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同意湖南省承辦2029年第十六屆全國運動會的函。
圖源:國務院辦公廳
1952年,新中國偉大領袖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正式成立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往后七十余年,這十二個字成為了中國體育事業的根本指導方針,激勵無數體育產業工作者為體育事業奮斗,歷久彌新,影響深遠。
如今,十六運承辦地終于水落石出。在偉人為中國體育事業題詞77年后的2029年,國家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大型綜合運動會,終將落地偉人故鄉,湖南十四年追逐全運會的旅途也正式畫下句號。
十四載逐夢全運之旅
2011年1月,一份承載湖湘期盼的《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湖南申辦報告》鄭重遞交國家體育總局,開啟了這場歷時十四年的追夢征程。但最終,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舉辦權花落天津。
不過這次“挫折”并未讓湖南人停下腳步,反而點燃了湖南人骨子里“恰得咸,霸得蠻”的倔強精神。2018年,十三運剛過,湖南就在省政府工作報告里明確表示要“積極申辦十五運”。2023年、2024年,湖南更是連續將申辦“十六運”作為重點任務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
十四年全運申辦之路背后,不僅有湖南人對國家最高水平體育盛會的似湘江之水奔般涌不息的熱情,還有在體育事業發展上的腳踏實地的深耕。
近年來,湖南加速體育場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從首次申辦全運會至今,湖南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實現翻番,逼近全國平均水平。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還將有一座投資高達68億人民幣的體育地標——長沙奧體中心,將拔地而起。
長沙奧體中心項目效果圖
圖源:湖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
據悉,長沙奧體中心將包括一個6.5萬座國際標準主體育場、一個1.8萬座多功能體育館(籃球/冰球模式轉換)、一個4000座游泳跳水館,以及7萬平方米全民健身廣場、體育產業創新園及智慧商業綜合體。
在體育賽事層面,2024年底,湖南成功舉辦第一屆全國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為申辦全運會以及日后其他體育大賽落地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外,湖南群眾體育賽事的辦賽熱情也持續高漲,據官方數據,2024年湖南在群體賽事活動數量和參賽人數上分居全國第八和第四位。
圖源:湖南省體育局
十六運落地湖南,表明在體育氛圍、基礎設施、組織運營等方面,湖南已經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而這也可能是未來全運會申辦競爭更加激烈的信號,因為這不僅是全運會第一次走進湖南,更是全運會首次中部地區。對于近些年在經濟、體育等層面奮起直追的中部省份來說,確實需要大賽的經濟效應及其對體育事業發展的助力。
辦一次賽 興一座城
全運會與奧運會、亞運會一樣,同為四年一屆,全國范圍內最頂尖的運動健兒在此匯聚,是全國最精彩的的體育競技盛宴,更是驅動城市建設發展的強力引擎。
全運會對辦賽場地以及其他配套設施的需求,將有效推進辦賽地的體育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除了長沙奧體中心外,湖南省另一“體育強省新地標”——體育訓練基地和體育職院搬遷項目,也將于今年開工。
此外,長沙地鐵6號線、黃花機場T3航站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都將因十六運而加速推進。而這些,都將是驅動長株潭一體化、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的重要力量。在中國,早有因大賽而推動城市建設、發展的先例,如在廣州亞運會促進下建成的廣州塔和珠江新城CBD、在杭州亞運會和成都大運會助力下兩地雙雙突破500公里的地鐵里程。
長株潭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
圖源:湖南省體育局
全運會的到來,也是辦賽地推動體育產業完善和升級的黃金跳板。目前,湖南省“體育賽事”“體育經紀”目前相關企業約4000家,與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身份有不小的差距。在人均體育消費上,也不及全國平均水平。
對于湖南省的體育企業來說,與十六運一起到來的,還將有大量的需求和機遇。例如在十六運前,預計將會有許多不同級別的體育賽事落地湖南,作為十六運的“賽前練兵”,這將極大利好湖南本土賽事運營等相關企業。
體育場館的完善與賽事的密集落地,將持續點燃民眾運動熱情,推高體育消費水位;賽事期間全國體育迷的匯聚,將使“體育+”的綜合效應(文旅、餐飲、住宿等)達到高峰。
株洲“廠BA”籃球錦標賽
圖源:湖南省體育局
全運會也將為辦賽地打造體育IP、提升國際影響力打下堅實基礎。例如長沙奧體中心作為大規模、高現代化的綜合體育設施,完全足夠承接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而湖南在經歷全運會磨練后收獲的大賽運營經驗,也將有利于湖南在未來吸引更多大賽落地。
“辦一次賽,興一座城”,說的正是大型體育賽事對于城市發展的影響。全運圣火落地三湘四水,其激蕩的漣漪將在未來超越體育疆界,為湖南注入新的發展動能,改變湖南各辦賽城市的經濟肌理與城市氣質。
緊日子下的大賽經濟賬
當全運會帶來的建設熱潮正在涌動之時,舉辦全運會級別體育大賽背后的財政風險也不容忽視。在國辦函中,國務院提到:“十六運的辦賽應當嚴格預算管理,節約辦賽成本,控制賽事規模。中央財政僅提供定額補助用于賽事運營和場地維護,場館建設費用則由地方全額承擔。”
在過去,國家對頂級賽事會提供不小的財政支持,但如今更多地要靠地方自力更生。尤其是在“全國地方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成為常態“的背景下,對賽事的每一筆投入都要經過更加謹慎的考量。
在全運會這種級別的體育大賽中,場館通常是經費的頭號殺手。對于大型體育場館數量、質量足夠的辦賽地來說,方可采取“修繕為主、新建為輔”的策略以節省支出。例如2024年巴黎奧運會,95%的比賽場館都是現有場館或臨時場。對湖南各辦賽城市來說,場館資源肯定不及巴黎,因此屆時為十六運新建場館將成為剛需。但巴黎利用埃菲爾鐵塔、榮軍院、方尖碑等地標建筑周圍空間搭建臨時場館的思路,或許值得湖南借鑒。
圖源:OSports 全體育
對于需要新建場館的辦賽地而言,場館在賽后長時間的利用率、回報率也需在建設前期就納入考量范圍。例如北京鳥巢體育館、天津水滴體育場、南京奧體中心等因大賽而新建的場館,都在賽后成為了承接體育賽事、文旅活動的重要載體。
如果想讓新建場館在賽手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就必須在符合辦賽標準之外,結合本地的體育消費市場、賽事吸引力等因素,建設規模、等級合理的場館。此外,對綠色能源、高新科技的合理利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約場館層面的經費支出。
除場館建設的費用外,辦一屆體育大賽在體育器材、安保、飲食、住宿等方面都需要巨額的經濟支出,如果在節流層面沒有很好的解決措施,則可以在開源層面進行調整,在政府的監督和引導下,吸引更多市場化力量得到參與。
例如無錫就在近些年探索出賽事運營經費“零投入”的創新模式,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辦賽路徑,成功舉辦了無錫馬拉松、世界跆拳道大滿貫冠軍系列賽、無錫網球公開賽等知名賽事。
圖源:無錫馬拉松
大型賽事給予了辦賽地在城市建設、基建完善、城市影響力等方面拓展的機會,但能否用最少的錢辦最好的賽、能否將賽事機遇轉化為增長紅利,考驗的則是地方算賽事經濟賬和“以賽營城”的能力。
當全運圣火自珠江北上至湘江,湖南的體育事業也來到了歷史性轉折點上。這場中部首秀的全運會,既是湖南十四年逐夢的終點,也是湖南進入體育事業發展新時代前的考驗。倘若湖南能在抓住全運會發展契機的同時,交出"少花錢、辦好賽"的智慧答卷,那這簇體育星火必將以燎原之勢照亮更廣闊的中部熱土。
注:本文封面圖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