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如今已成為街頭巷尾的常見一道亮麗的風景,但它的發展歷程卻鮮為人知。作為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相關工作略知一二的工作者,我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家一起回顧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特別是中國如何從零起步,逐步成長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
我把了解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研究、開發、產業化的重要節點,以及當前國內領先企業的情況,通過這篇文章讓老百姓不僅能掌握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本脈絡,還能理解為什么中國能在這場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以及,比亞迪等企業是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贏得市場認可的。
01
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早期探索,它并非是21世紀的新鮮事物。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兩個世紀前,早在1834年,美國人托馬斯·達文波特就制造出了第一輛直流電機驅動的電動車。這比卡爾·本茨發明的第一輛汽油車還要早約50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動車甚至一度比燃油車更受歡迎——它們安靜、清潔且易于操作,特別適合當時路況不佳的城市交通。
然而,隨著石油的大規模開采、內燃機技術的進步,以及福特T型車的量產帶來的燃油車價格大幅下降,電動車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整個20世紀,燃油車幾乎壟斷了全球汽車產業,只有少數特殊用途的電動車(如高爾夫球車、叉車等)得以保留。
轉機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時期,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讓西方國家意識到過度依賴石油的風險,電動車研發重新獲得關注。
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汽車制造商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能源汽車技術。1990年,美國加州頒布"零排放車輛法案",要求汽車制造商逐步提高零排放車輛的比例,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通用汽車EV1等早期電動車產品。
日本車企則選擇了混合動力技術路線,1997年豐田推出第一代普銳斯(Prius),成為全球首款量產的混合動力汽車。歐洲車企則更關注柴油技術和燃料電池,奔馳、寶馬等公司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中國汽車工業還處于"以市場換技術"的階段,主要通過合資方式引進國外汽車品牌和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然而,一些具有遠見的中國科學家已經開始關注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領域。
02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究開發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2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寫信給時任副總理鄒家華,建議中國跳過燃油車直接發展新能源汽車。這一建議雖然超前于時代,但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戰略眼光。
那時候我在國家科委工業技術局工作。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指示我們局,布局新能源汽車研究工作。我們少有的資金安排有關大學開始研發,如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同濟大學進行戰略性安排,在北京,廣東,開始試點。萬事開頭難,理解的人不多,說風涼話的人不少。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00年,863計劃從資金上做了重要安排。啟動項目人才是關鍵,經領導人同意,在德國奧迪擔任工程師的萬鋼回國。開始支持他在同濟大學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研究工程中心。他們開始系統研究的是燃料電池技術。萬鋼先當了同濟大學校長,后又任科技部部長,在資金、人才、政策上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奠定的方向。
2001年,國家科技部組織召開"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可行性研究論證會,通過了專項可行性研究報告,這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正式啟動。通過論證,專家們提出了"三縱三橫"的技術路線:"三縱"指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三橫"則是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和電池及其管理系統。
2003年,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制造商比亞迪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收購西安秦川汽車77%的股份,成為繼吉利之后的第二家民營汽車企業。比亞迪宣布將憑借自身電池技術打造國產電動汽車。這一決定在當時看來頗具風險,但事后證明是極具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2006年6月,“十一五”期間的"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通過專家論證,國家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研發的投入。這一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以科研項目為主,處于技術積累和醞釀階段。
2007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關鍵年份。這一年,《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正式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新能源汽車列入鼓勵產業目錄。因此,2007年被公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元年"。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為展示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舞臺,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在奧運期間進行了示范運營。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首次大規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2009年1月6日,國家科技部等部委在武漢舉行"十城千輛"電動汽車啟動暨百輛混合動力公交車投放儀式,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產業化時代。同年,財政部、科技部發布通知,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開展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
2010年,國務院將新能源汽車確定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在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扶持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零部件。同年,《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發布,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式進入補貼時代。
2011年,由于國家法規限制外商獨資企業生產動力電池,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快速發展。25個城市共計導入217種約10000輛新能源汽車,宇通、中通、五洲龍、比亞迪等品牌在商用車新能源領域迅速崛起。
2012年,工信部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2013—2014年,國家繼續出臺免征車輛購置稅、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等支持政策,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步入快車道。
這一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完成了從科研項目到產業化落地的轉變,通過示范推廣積累了寶貴的市場經驗,為后續爆發式增長奠定了基礎。
03
2015年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新階段。一方面,高額補貼政策刺激了市場快速增長;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惡意騙補等行業亂象。2016年,《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等政策相繼出臺,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
2017年是多項政策出臺的一年:工信部、發改委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即"雙積分"政策)實施。
同年,公安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2017年底,深圳市公交車輛實現100%純電動化,成為全球首個公交全部電動化的特大城市。
2018年起,補貼政策開始退坡。財政部、工信部發布通知調整補貼政策,采取"削低補高"策略鼓勵技術進步。到2019年,國家補貼減半,地方補貼取消。補貼退坡雖然短期內影響了市場,但也倒逼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2018年,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允許外商獨資新能源車企進入中國市場。同年10月,特斯拉獲得上海工業用地,2019年10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正式開工。特斯拉的引入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產生了"鯰魚效應",刺激本土企業加速創新。
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卻"柳暗花明"。國務院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工信部擬放寬新能源汽車企業及產品準入門檻;四部委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這些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了穩定預期。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占新車總銷量的比重達到40.9%;在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新車銷量占比已經連續6個月超過50%。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量達1000萬輛的國家,這是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全球市場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產銷規模看,中國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全球第一。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528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59.7%。僅比亞迪一家企業2024年的電動汽車銷量就達到341.8萬輛,超過了德國全國的電動汽車產量。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份額首次突破60%。
在出口方面,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突破200萬輛,同比增長12%,蟬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國。中國電動汽車已進入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東南亞、中東等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在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部件的全球市場份額分別達到51%、42%和38%,均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2024年全球市占率高達37.2%,遠超韓國LG能源和日本松下;比亞迪的電池出貨量同比增長60.7%,全球市占率達15.8%。
充電基礎設施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達到336.7萬個,私人充電樁超過1200萬個。中國充電技術也在全球領先,已大規模部署800V高壓快充技術,部分示范站實現了5分鐘充電80%的技術突破。
智能化和網聯化是中國電動汽車的另一重要優勢。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滲透率達到42.7%,遠高于全球28.3%的平均水平。華為智能駕駛、百度Apollo等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已在數十款量產車型上應用。
麥肯錫的研究顯示,得益于完整的產業鏈和規模效應,中國電動汽車的生產成本比歐美廠商平均低25%~30%。這種高性價比是中國電動汽車能夠迅速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原因。
日本經濟新聞近期刊發深度報道,標題赫然寫道:"中國正在成為電動汽車的世界工廠"。根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年產量將達到4500萬輛,其中中國產量將超過2800萬輛,占比約62%。中國不僅將成為最大的生產基地,也將是全球電動汽車技術和標準的重要引領者。
04
在中國眾多新能源汽車企業中,比亞迪無疑是當前的領跑者。這家以電池起家的企業,如今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標桿。
比亞迪的發展歷程頗具傳奇色彩。2003年,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正式進入汽車制造領域。2008年,比亞迪推出公司首款新能源汽車F3DM,這是全球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2022年,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宣布停產燃油車的傳統汽車制造商。
2024年,比亞迪實現了多項里程碑: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全年電動汽車銷量達到341.8萬輛,超過了德國全國的電動汽車產量。2025年第一季度,比亞迪繼續領跑市場,銷量同比增長42.3%。
比亞迪的成功源于其獨特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與大多數車企不同,比亞迪堅持垂直整合戰略,自主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
其研發的"刀片電池"在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方面全球領先,2024年德國ADAC測試顯示,搭載刀片電池的汽車在針刺測試中未發生起火,遠超行業標準。
在智能化方面,比亞迪宣布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發展人工智能和汽車相結合的智能化技術,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近期發布的e平臺3.0Evo通過五大全球首創技術集群,實現了92%的系統綜合效率,低溫充電時間縮短40%、低溫續航提升45公里。
在國際化布局上,比亞迪采取"技術+生態"模式,在泰國羅勇府投資建廠并帶動50余家配套企業落戶。這種合作模式使得泰國電動車滲透率三年內從1%躍升至13%,90%的市場份額被中國品牌占據。比亞迪還計劃在匈牙利建設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年產能15萬輛。
除比亞迪外,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涌現出廣汽埃安、蔚來、小鵬、理想等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廣汽埃安憑借彈匣電池、超級快充等技術快速成長;蔚來在高端市場樹立了品牌形象,ET7在2024年歐洲NCAP安全碰撞測試中獲得五星評級;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領域持續創新,城市NOA功能逐步落地。
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數據顯示,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深圳坪山區匯聚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300余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圈。
展望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預測,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將達到3200萬輛。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內,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以年均近20%的高速增長。
政策層面將繼續支持產業發展。2025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首次將氫能明確納入能源管理體系,將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北京市通過的《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則為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落地提供了法規依據。
技術創新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固態電池技術上迎來關鍵突破,多家電池廠商的全固態電池產品已進入試制實測狀態。智能化技術也將持續升級,華為提出的"車路云一體化"方案已在東南亞、中東等地落地。
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隨著產業成熟,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可能逐漸減弱,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一些企業可能被淘汰。海外市場的貿易壁壘也在增加,如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7%~35.3%的反補貼稅。此外,數據合規、品牌認知、文化適配等也是中國車企出海需要面對的挑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認為,面對這些挑戰,中國車企需要從"產品輸出"轉向"生態共建",通過技術賦能、本地化生產、品牌合作等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所言:"堅持開放創新,在優勢互補、開放合作中,出海又出彩"。
05
二十多年前,如果你問大街上的老百姓 “新能源汽車” 是啥,十有八九會換來一臉懵。那時候,馬路上跑的還是 “喝油” 的老伙計,電動車大多指的是帶電池的小電驢。誰能想到,短短二十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就像坐上了火箭,不僅在國內大街小巷跑成了 “主力軍”,還一路開到國外,讓全世界都豎起大拇指。這段堪稱傳奇的 “逆襲故事”,我有責任把它寫出來。
從實驗室里的 “小萌芽” 到街頭巷尾的 “新面孔”時間撥回到20世紀 90 年代,那時候大家還在討論 “私家車要不要進家庭”,科學家們已經悄悄盯上了新能源汽車這塊 “未來蛋糕”。
為啥?因為傳統燃油車燒油多、污染大,全球都在琢磨怎么找到更環保、更可持續的出行方式。不過,當時的新能源汽車可不像現在這么方便。就像剛學走路的孩子,技術不成熟,電池續航短,充個電比等泡面泡開還費勁。但咱們國家的科研人員沒有放棄,他們一頭扎進實驗室,畫圖紙、做實驗,一點點攻克難題。
到了 2007 年,這一年被稱作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產業化元年”,就好比孩子終于走出家門,開始自己闖蕩了。國家出臺了不少鼓勵政策,就像給新能源汽車發了 “成長紅包”,補貼、免稅、優先上牌,各種福利都來了。
車企們也看到了機會,開始加大投入,把實驗室里的技術往車上裝。慢慢地,街頭出現了一些掛著綠牌的 “新鮮面孔”,雖然那時候買新能源車的人不算多,大家還在觀望,但這已經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邁出的一大步。
政策、市場、技術 “三駕馬車” 拉著跑,中國新能源汽車能跑起來,離不開三股強大的力量:政策引導、市場優勢、技術創新,它們就像三匹 “千里馬”,拉著中國新能源汽車一路狂奔。
國家從一開始就給新能源汽車定好了 “賽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對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直接發補貼,最高的時候能省下好幾萬,這就好比買東西打了個大折扣。對車企研發新能源車也有獎勵,鼓勵大家加大投入搞創新。
地方政府也沒閑著,給新能源車開辟專用車道,優先辦理牌照,讓開新能源車的人享受 “VIP 待遇”。這些政策就像給新能源汽車裝上了 “助推器”,讓它能更快地跑起來。
再說市場優勢。中國有 14 億多人口,這可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有人可能會問:“人多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啥關系?” 關系可大了!人多,買車的需求就大,市場大了,車企就能賣更多車,賺到的錢又能投入到研發和生產中,形成良性循環。
而且,中國的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問題突出,大家對環保、便捷的出行方式需求強烈,這就給新能源汽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最后再說技術創新。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 “秘密武器”。以前,國外車企在汽車技術上領先一大截,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家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的科研人員和企業抓住機會,在電池、電機、電控這些核心技術上發力。
就拿電池來說,以前的電池又笨又重,續航里程短,現在的鋰電池又輕又能 “裝電”,充電速度也越來越快。有的新能源車充一次電,能跑好幾百公里,快充十幾分鐘就能跑上百公里,和加油的時間差不多了。而且,中國的車企還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這些新技術上不斷探索,讓汽車變得更聰明、更好開。
從 “跟跑” 到 “領跑”,中國車開到全世界,靠著政策、市場和技術這三股力量,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了 “換道超車”。以前,我們是看著國外車企的背影追趕,現在,我們成了領跑者。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 9 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每賣出 3 輛新能源汽車,就有 1 輛是 “中國制造”。不僅產量高,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比亞迪、蔚來、小鵬這些中國品牌,不僅在國內賣得火,還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歐洲街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上了中國造的新能源車;在東南亞,中國新能源大巴成了城市里的一道風景線。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還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從上游的鋰礦開采、電池材料生產,到中游的整車制造,再到下游的充電樁建設、售后服務,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就拿充電樁來說,以前充電是新能源車的 “老大難” 問題,現在,全國的充電樁數量已經超過 600 萬個,在高速服務區、商場停車場,甚至小區樓下,都能找到充電樁。而且,中國的充電樁技術也很先進,不僅能給車充電,還能實現智能控制,讓充電更安全、更高效。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充滿想象。隨著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汽車不再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變成了一個移動的 “智能空間”。想象一下,你坐進車里,不用自己開車,汽車就能自動駕駛,帶你安全到達目的地;車內的屏幕能根據你的心情切換不同的場景,就像把電影院、KTV 搬進了車里;車與車、車與路之間還能 “對話”,提前避開擁堵路段,讓出行更順暢。
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將繼續走在前列。未來,電池技術會更加先進,續航里程更長,成本更低,而且電池回收利用技術也會不斷完善,讓廢舊電池不再成為環境負擔。同時,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有望實現突破,為綠色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在國際化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將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通過技術輸出、海外建廠等方式,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標準帶到全世界,為全球綠色出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制造” 的新能源汽車會成為全球街頭最亮麗的風景。
從實驗室里的 “小萌芽” 到全球市場的 “領跑者”,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充滿奮斗與創新的傳奇故事。它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制造業的實力和潛力。
相信在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還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讓我們的出行更環保、更智能、更便捷。
劉玉蘭,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原巡視員、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