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違規吃喝,不是吃喝都違規,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扯下了很多地方懶政的遮羞布,這下,餐館、酒店可算是有救了!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搞笑的真人真事,一個初中老師下班想找自己的同事聚餐,喊了4個人,結果一個也沒來,為什么都不來啊,不是同事關系不好,而是因為吃喝問題成了體制內的高壓線。
這個高壓線有多高呢,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今年6月,安徽渦陽農村商業銀行發布了一則內部通報,兩名客戶經理外出辦公,在一家面館吃了兩碗面,結賬的時候是貸款客戶付的錢,結果回到行里就被當做典型案例通報批評了,雖然這兩人態度良好,很快認錯寫檢查,但銀行還是覺得事情太大,得重罰,具體怎么罰呢,每人扣除3000的績效工資,連著上級領導也被罰了1000,7000塊錢換兩碗面,可真夠貴的,這個面是什么面呢,安徽亳州地區的傳統干扣面,普通面店賣10多塊一碗,素面只要6塊。
這個事情被曝光后,網上是吵成一片。有的人說,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加起來不到30的兩碗面,罰了7000,這下手太重了;也有的人說,銀行規定員工不能接受客戶的宴請,雖然只是吃了一碗普通的面,但性質和吃魚翅鮑魚是一樣的,就該罰。
吃喝問題是什么時候成了高壓線的呢,又得從國家對違規吃喝問題的整治開始說起。
近年以來,中紀委密集發布了一些基層地方的吃喝違規案例,要求各地對相關違規的事項進行自查和整改,這些案例可真嚇人啊,喝死人的都不少,比如,今年3月河南信陽羅山縣政法委書記李某,在開會期間組織宴請,很多同事都參加了,大家在一起高興,酒就喝多了,5個人喝了4瓶白酒,其中1人在當天下午死亡,事后,李某沒有打算第一時間上報實際情況,反而私下籌集資金給死者家屬補償,打算私了,這事被爆出來了之后,中央的定性是“目無法紀、頂風作案”,可想而知,一大堆人烏紗帽落了地。
同樣的案例,在湖北黃岡、安徽安慶也發生了,連情形都很相似,也是在開會期間組織違規吃喝,這說明什么,體制內干部違規吃喝的現象很普遍啊,于是,吃喝問題響起了高壓警報,從中央到地方集體學習,目的是深挖背后的腐敗問題,杜絕公款吃喝,純潔隊伍,構建廉潔的政商關系。什么樣的飯局不能去呢,吃公款的,超標準的公務接待,接受服務對象或者私營企業主安排的飯局,上級要求下級付費的飯局,還有在私人會所、KTV等高消費場所的聚餐等等。
學習是必要的,違規的問題也該查,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慢慢地,就變了味了。從這次官媒的評論文章就可以看出來,一些地方層層加碼,慢慢地,違規吃喝簡單的被解讀為“吃喝都違規”,有的單位自己內部發了文件,讓領導干部沒事就不要聚餐,聚餐也不準喝酒,有的地方自發組織了吃喝問題糾察小分隊,拿著雞毛當令箭,只要一有聚餐,就要嚴格審查,為什么聚餐,吃了什么,幾個人吃的,誰付的錢,都得問得清清楚楚,更多的地方呢,文件也沒下發,但是對政策解讀一大堆,很多人徹底被搞糊涂了,下班之后和同事聚餐就不行了嗎,我自掏腰包請同事吃飯可不可以,有人說自費可以,又有人說超過三個人就違規了,反正是搞不明白了,更多的人為了避免麻煩,干脆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絕對不和同事吃飯,在家里吃也不行。
這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體制內這些福利待遇最穩定的人,反倒都不出去吃喝了,好家伙,本來國家嚴查違規吃喝的初衷,是為了對一些陋習進行整改,打擊違紀違法的人和事,可結果呢,街邊的餐館、酒店成了最終受害人,客人不來了,生意少了,違規吃喝有沒有少不知道,正常的吃喝倒是明顯地少了,國家三令五申鼓勵居民消費,一些地方卻在這里給政策添堵。
2024年的數據,我國餐飲行業的總收入超過了5.5萬億元,撐起3000多萬從業者的飯碗,要是正常的吃喝都算違規,這3000多萬餐飲從業者,怎么還端得住自己的飯碗。數據是不會騙人的,今年3到4月,全國餐飲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25年4月,全國餐飲行業景氣指數是122.5,比3月份環比下降2.7%,營業額呈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數據在人流量、消費客店以及消費頻率這三個關鍵維度全都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人生三萬天,一天就是三頓飯,中國人有句古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可一些地方寧可用簡單粗暴代替精準治理,拿形式主義掩蓋能力短板,出了問題就是一刀切,不做具體分析,用人民日報的說法,這本質是就是懶政。結果呢,餐館沒了客流,消失的不只是煙火,更是服務員工資、養殖戶訂單、供應鏈的可持續循環,層層加碼的代價,最終壓在勞動者肩頭。還是那句話,打擊違規吃喝,但不是所有吃喝都違規,政策應該為正常的消費宴請亮一盞綠燈,應該保留街頭的市井煙火,否則,不僅影響了民生和經濟,也徹底違背了國家政策的初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