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野心與中國的實力,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成功登月帶回月壤,下一步計劃建立月球基地,印度大受刺激。近期高調宣布月船4號計劃,要從月球帶回5公斤月壤。
對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印度向來是不服氣的,總覺著中國能做到的,印度肯定能做得更好,登月又成為印度趕超中國的新目標。
印度的登月野心顯露無遺,但真的能變成現實嗎?
印度內閣批準,2027年實現月球采樣返回
當中國的嫦娥六號成功執行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任務之后,印度航天研究組織坐不住了,同樣都是發展中國家,憑什么中國要比印度更先進?
為了追上中國的步伐,印度航天研究組織制定了一份超級大膽的計劃,那就是實施月船4號計劃,準備從月球采集5公斤月壤樣本返回地球。
消息公布之后,迅速引起全球熱議,印度媒體更是高調宣稱,這是“印度探月技術超越中國的標志?!睘楹纬街袊??因為采集的月壤重量是中國的兩倍多。
印度媒體的自嗨,在印度民眾中快速傳播,印度網友興奮地表示:“印度航天正將中國甩在身后”。
印度航天研究組織對這份計劃非常重視,已經上報給印度政府并獲得內閣批準,這就意味著登月采樣,接下來一段時間將成為印度航天領域的首要任務。
雖然很多人認為印度在吹牛,拿出一份PPT就敢當作事實來吹,但印度航天研究組織這次卻是動真格,制定了詳細的登月規劃。
月船4號計劃被設定在2027年至2028年,計劃飛船在月球85°至90°的南極地區采集樣本,然后將裝載這5公斤月壤的容器送回地球。
計劃看起來很完美,但實際上印度并沒有為此做好準備。月壤采集的許多關鍵技術,如鉆機、樣品分析機器和采樣返回系統等,都還沒有明確的方案。
也就是說,在月球上如何采樣,怎么將月壤裝到容器里然后送回地球,這些都還停留在設想階段,根本沒有成熟的技術。
從現在到2027年,哪怕到2028年,滿打滿算也只有3年多時間了,看起來很長,但對科研技術攻關來說,這點時間轉瞬即逝。
在3年多時間里,印度要攻克的技術可不只有這些,使用什么火箭把月船4號送到月球上,也是一個大難題,畢竟印度的火箭可是出了名的難捉摸,發射之后就連印度自己都不知道會走什么路線。
印度現有技術不可靠,很難保證成功
到月球采集月壤樣本,可不只是有了登月器和返回器就可以了,還需要推力強大的火箭,否則連地球大氣層都出不去,登月更是一個笑話。
月船4號登月器和返回器總重達到9.2噸,而印度目前最強的火箭LVM-3火箭,最多也只能將4噸載荷送到月球軌道。
為了確保登月采樣計劃能順利實現,印度航天專家被逼無奈之下,想出了“搭積木”的方式,將月船4號分開發射。
先把登月器發射到地球軌道,再用另一枚火箭把采樣返回器發射升空,這兩部分在地球軌道上組合起來,然后再一塊去月球“愉快玩?!?/strong>。
在火箭運力有限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不過這樣雖然解決了月船4號發射的問題,但能不能準確組裝到一起,又成了新問題。
地球軌道對接可是一個技術活,兩個航天器在高速飛行的情況下,對接誤差還要控制在厘米級。
你可以把這想象成兩輛飛馳的汽車,后車和前車逐漸靠近,然后兩車貼到一起繼續高速跑動,堪稱地獄級模式。
如此精細的活,顯然不是印度能做到的。2024年,印度進行過4次衛星對接試驗,無一例外全部失敗,最后為了挽回面子,印度做了一段“成功對接”的動畫安撫民心。
對于印度航天專家的奇思妙想,很多印度網友并不買賬,公開嘲笑印度的火箭像外賣員,“一頓餐要分成兩次來送”。印度航天也不想這樣,但誰讓火箭運力不夠呢?
月球上惡劣的環境,對登月器也是不小的考驗,夜間溫度低至零下173℃,會一直持續14天。太陽照射的時候,溫度又會急劇升高,冰火兩重天正是如此。
月船4號如何扛過極寒和高溫,印度專家并沒有具體說法,因為電源和保溫設備還在研發,還沒有成熟的方案。
專家只是說“會嘗試月夜生存”,言下之意就是一切全憑天意,扛過去就繼續干,扛不過去就死球。
擦亮眼睛,別被5公斤月壤忽悠了
印度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從月球采集5公斤月壤帶回地球,我們只能說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
就算是印度成功解決了登月器和采樣返回器,在地球軌道的對接問題,在月面的生存問題,還有另一個問題也至關重要,那就是在成功月球著陸。
說起來很簡單,但印度做過多次試驗,迄今為止還只有一次成功的案例。月船2號在著陸過程中,突然失控墜毀導致任務失敗。
月船3號歷經波折,勉強實現了軟著陸,但只在月球表面進行了簡單探測。在著陸過程中是否受到損壞,印度方面諱莫如深。
更重要的是,月船3號雖然實現了軟著陸,但因為技術精度不足,最終著陸地點和預設落點誤差極大,這對精細化的采樣任務而言,無疑是巨大考驗。
畢竟在月球上移動,可不像在地球上那么輕松,我們的探月器在月球上那么久,也只走了幾百米的路程而已。
雖然印度宣稱要在月球采集5公斤月壤樣本,但目前只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想要以此來證明印度航天領先中國,無異于癡人說夢。
且不說印度還沒采集回5公斤月壤,就算能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最終采集回5公斤月壤,其難度也比嫦娥六號要小得多。
登陸月球的國家有好幾個,采集回樣本的國家也有那么幾個,但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在正對著地球的月面采集月壤樣本。
而嫦娥六號想常人只不敢想,直接跑到了月球背面著陸采集月壤,這可不是多繞一點路的事情,背后隱藏著強大的自動控制技術。
人類看不到月球背面,被月球阻隔通信也無法實現,而我國通過鵲橋中繼衛星,讓月背和地球建立通信聯系,同時嫦娥六號具備強大的自主控制技術,采樣返回全部自動完成。
印度此次登陸的月球南極地區,依然還是正對著地球的月面,從通信和控制方面來講,比嫦娥六號的難度要低很多。
中國探月工程領先世界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制定了“繞-落-回”的探月計劃,至嫦娥六號成功登陸月背并采樣返回,“三步走”戰略完美收官。
之前制定的計劃已經完美實現,但中國沒有停下探月的步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燕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接下來的探月計劃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
2026年,嫦娥七號將前往月球南極進行探測。如果印度的月船4號計劃一切順利,很可能會和我國的嫦娥七號前后腳降落月球,而且都是在月球南極地區。
之所以選擇月球南極著陸,是利用這里100多天的光照時間,尋找月球水冰存在的證據,確認月球上到底有沒有水存在過。
嫦娥七號并不是一次性的探測器,它還會給后續的嫦娥八號打前站。到2030年左右,我國會發射嫦娥八號登月器,同樣降落在月球南極地區。
兩個著陸器到時會組合到一起,成為我國搭建月球科考站的主體結構。后續隨著中國科學家入駐,科考站規模進一步擴大,“月球小鎮”將逐漸成形。
這將是人類在月球建立的第一個前沿基地,利用月球的便利條件,對宇宙深空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以后人類探索宇宙打好基礎。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目前正在加緊研制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50噸,地月軌道運載能力超50噸。
中國航天發展很快,但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得很穩,我們從來不好高騖遠,也不會為了追趕對手而冒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計劃,然后再一步步將其變成現實。
我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不惜花費20年驗證每一個環節;而印度月船4號,連“挖土”的鏟子都還沒造出來,就喊著要帶回5公斤月壤樣本。
印度一直以我國為目標,但我們從來沒有把印度當作對手,實在是對方實力太弱了!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把廣闊太空變為人類未來發展的無限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