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市場沒有新鮮事,這種太多了,早幾年憑運氣賺到錢,后面幾乎都是憑實力虧光。隆基,海康!你去看看,那些大佬怎么縮水的,苦了買這些私募產品的投資者。
2025年6月,光伏行業龍頭隆基綠能(601012.SH)的一則公告,再次將資本市場的目光聚焦于“高瓴資本減持”事件。公告顯示,公司第二大股東高瓴資本旗下HHLR管理有限公司,擬在6-8月減持不超過3789萬股,對應不超0.5%股份。這距離高瓴2020年入股隆基綠能,不過四年半時間。
回溯2020年,光伏行業正值政策紅利期,隆基綠能作為賽道明星,憑借單晶硅片、組件業務的技術優勢與市場份額,成為資本追逐的焦點。高瓴資本彼時斥資百億入股,外界普遍視其為“押注光伏賽道”的精準布局——在行業高景氣周期,這是一場“憑運氣(踩中風口)”就能收獲的投資。
但市場輪回總充滿戲劇性。2024年,隆基綠能交出上市十二年來首份年度虧損答卷:凈虧損86.2億元,同比降幅超180% 。行業層面,光伏組件價格戰愈演愈烈,硅料產能過剩導致利潤中樞下移;技術端,HJT、TOPCon等新路線迭代,沖擊傳統單晶硅技術壁壘。高瓴資本的持倉浮虧,隨著公司業績滑坡持續擴大,據測算整體浮虧已近百億元。
從“大佬神話”到“縮水樣本”:海康威視與隆基們的共性
將視野拓寬,資本市場類似劇本并不鮮見。以安防龍頭海康威視為例,2017-2020年,受益于AI+安防賽道擴容,公司市值一度突破5000億元,成為私募、公募持倉“標配”。但2021年后,行業政策調整、海外市場受阻、創新業務增長不及預期等因素疊加,公司股價從60元高位回落至30元區間,前期重倉的資本同樣遭遇“浮盈回吐-深度套牢”的困境。
這些案例折射出資本市場的殘酷邏輯:當行業處于上升周期,企業憑借政策東風、技術先發優勢,可輕松收獲“運氣紅利”,資本入局也能借勢賺得盆滿缽滿;但當行業進入調整期,技術迭代、市場競爭、政策轉向等“實力考驗”接踵而至,企業若未能及時突破創新瓶頸、優化業務結構,資本的“運氣收益”便會被市場規律反噬——曾經憑運氣賺的錢,終要憑實力虧回去。
私募投資者的“苦果”:押注賽道背后的風險敞口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更值得關注的是“大佬縮水”背后的私募產品風險。高瓴資本、淡水泉等頭部私募,常以“賽道押注+長期持有”為策略吸引資金。但當隆基綠能、海康威視這類案例頻發,暴露的是“行業集中度風險”——私募產品過度聚焦單一賽道、單一標的,一旦行業邏輯生變,投資者將承受雙重損失:既損失資產價值,又因私募產品的封閉期、高額管理費,陷入“流動性困局”。
以某持有隆基綠能的私募產品為例,2020年發行時宣傳“光伏龍頭長期價值”,投資者認購熱情高漲;2024年產品凈值因隆基業績虧損腰斬,投資者欲贖回卻受封閉期限制,只能被動承受浮虧。這種“苦了投資者”的局面,本質是資本端“運氣敘事”與投資端“風險認知”的錯位:當資本用“行業風口”編織美好預期,普通投資者往往忽視了“運氣不可持續,實力才是底線”的市場鐵律。
市場反思:回歸價值投資的本質
站在2025年的資本市場節點,隆基綠能、海康威視等案例,為行業敲響警鐘。對于企業,“運氣紅利”是發展契機,卻非生存根本——唯有持續技術創新、優化業務韌性,才能穿越周期;對于資本,“賽道押注”需匹配深度研究與風險對沖,而非依賴“風口玄學”;對于普通投資者,更應清醒認知:二級市場從無“新鮮事”,大佬的浮盈浮虧,不過是市場規律的具象化,唯有建立“價值為本、分散風險”的投資邏輯,才能在“運氣與實力”的博弈中,守住資產底線。
這場光伏巨頭與資本減持的故事,終將成為資本市場又一段“運氣與實力”的注解——但留給投資者的,不該只是唏噓,更應是對投資本質的深刻反思。
(本文數據來源:隆基綠能公告、財新網報道、Wind資訊,部分信源經交叉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