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某網看到一條帖子,有人問:“你能不能接受孩子啃老?”
一位老母親回答:“我兒子大學畢業后,沒正經上過班,已經啃老三年了。每天在家就是打游戲、擼貓狗,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一開始也很焦慮,現在也慢慢習慣了,孩子至少還健康活著,總比去網賭、吸毒和到緬北搞詐騙要強……”
評論區一篇嘩然。有網友表示這樣的父母真是失敗。
也有一些人表示現在得努力雞自己,做好將來被娃啃的準備。
轉眼我做教育自媒體也十幾年了,在這十幾年里,我經歷了整個社會經濟由上升到下墜的轉換,也體會到了當代父母對子女期望的不斷下滑。
這個下滑過程大概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努力雞娃,期待孩子考上名校、光宗耀祖。
第二階段:期待孩子成年后能有一份穩定工作,可以做到自食其力。
第三階段:只求孩子健康活著、別違法亂紀就好。
這一路下行的期望曲線,實為多重壓力和社會變革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間夾雜著無數家長的汗水、淚水和不甘。
如何避免這“一路下滑”帶來的失落和焦慮?
其實,咱們如果將期望顛倒一下次序,用“底線思維”來養育孩子,感覺就會好很多,結果也會好很多。
即,將孩子“身心健康地活著、不違法亂紀”作為第一層養育目標,給予最高級別的重視。
這意味兩個教育重點:(1)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2)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遵紀守法的前提。)
就跟蓋房子一樣,先打好底層的基礎,再考慮往上蓋幾層。
道理雖然很簡單,但是知易行難。
有多少家長,在孩子累得奄奄一息時還逼著孩子繼續學習?
有多少家長,為了省時間、爭資源,帶著孩子各種違規插隊?
真正具備底線思維的家長,在面臨其它愿望(比如成績優秀,出人頭地)跟以上兩個“重點”發生抵觸時,會做出合理的取舍。
如果第一層目標有了保障,再考慮第二層目標:讓孩子自食其力。
想實現這個目標也得從小努力,從讓孩子學會做飯、洗碗開始。
經過若干年的養育,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在頭兩層目標都可以確保的前提下,還展現出更多的能量和天賦,那么,我們可以把目標再稍微提高一些,期待孩子有更多的出息。
我自己養育倆娃就是用的這種“底線思維”,一直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然后再盡力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以及“為自己負責”的責任意識。
所以,隨著兩個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我的焦慮越來越少,感受到的驚喜也越來越多。
這有點像田忌賽馬,孩子依舊是那個孩子,只要父母調整心態和養育策略,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
免費領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