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鄉村旅游正悄然蛻變——不再是以前簡單的農家樂與果園采摘,而是融合江南水鄉底蘊與現代生活美學的“鄉村新圖景”。
剛過去不久的端午假期,位于陽澄湖邊的消涇·喜溪民宿一房難求,其以“小隱隱于喜溪”為生活理念,半隱于市、半出于塵;陽澄湖1971倉坊里吳元新蘇州藍印花布藝術館,以及姚繡、鬻緙坊、澄泥工作室等組成的非遺手作館,讓傳統藝術熠熠生輝;馮夢龍村憑借農文旅融合模式,活化馮夢龍筆下的故事意境……
當古窯遺址遇見現代藝術展,當蟹塘邊架起星空帳篷,相城區這片曾被稱作“蘇州后花園”的土地,正用“文化IP+生態賦能”的實踐證明,鄉村全面振興的答案就藏在對煙火氣和儀式感巧妙結合里。
特色景區嘗試打破
季節性旅游“魔咒”
如今,坐落于相城區的蓮花島景區如一顆鑲嵌在陽澄湖上的生態明珠,生動演繹著從“蟹鄉”到“慢生活目的地”的華麗轉身。
從陽澄湖旅游集散中心坐船,即可抵達蓮花島。中國城市報記者剛一踏上蓮花島,便感覺時間仿佛一下子慢了下來——青石板路蜿蜒穿過油菜花田,白墻黛瓦的民居點綴其間,炊煙裊裊,滿是江南水鄉的恬淡氣韻。
穿過花田,鵝卵石鋪就了一條小路,每隔幾米就能看到文昌盛運、五子登科等吉祥字眼。走進三元府第,木門吱呀輕響,似乎一朝穿越回清代乾隆年間。這里記錄著錢棨“連中三元”的傳奇,斑駁的匾額、泛黃的紙頁,訴說著寒窗苦讀的執著。來參觀的游客多數帶著孩子,孩子們踮腳細看,家長們則感嘆“讀書人”的千古不易。在此,游客還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文化,以及錢棨的生平事跡和科舉經歷。相關展覽還介紹了古代的學習環境及科舉考試制度內容,使游客更能深刻理解當時“連中三元”的難度與價值。
中國城市報記者還注意到,展館出口處設有文創小展廳和狀元面館。蘇州陽澄湖蓮花島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勇告訴記者,狀元面館作為農家樂的補充,既能夠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島上餐飲業態單一的短板。
“江南出文人”是江浙地區的一種特色文化符號,而“狀元文化”在蘇州十分盛行。針對“狀元IP”的打造,姚勇透露:“我們曾與蘇州狀元博物館聯合對狀元文化進行挖掘和聯動,比如推出了一些含有狀元元素的文創產品,未來還會有一些合作,目前正在策劃中。”
因靠近陽澄湖,受吃秋蟹的影響,蓮花島景區的旺季集中于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為平衡淡旺季發展,蓮花島增加了很多新業態。比如,在春天,游客可以觀賞油菜花田,當地還配備了打卡裝置和表演區域吸引游客踏春;在夏季,則計劃以荷花為主題的相關文旅項目,同時打造豐富有趣的夜游活動;秋是慣常的旺季,游客可盡享蟹之盛宴;冬天,觀候鳥成為深受歡迎的特色項目。
當地民宿管家表示:“現在的客人,三分之一沖著陽澄湖大閘蟹來,三分之一迷上了島上的文藝氛圍;還有三分之一,專為尋找社交平臺里沒有曝光過的隱秘美景。”
“土圓囤”里“長”出
鄉土新經濟
陽澄湖北畔是大名鼎鼎的消涇村,其自清初形成集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如今,消涇村以“非遺手作+”為突破口,構建了完整產業鏈。
其中,已在當地小有名氣的1971倉坊是陽澄湖國際手作村重點打造的項目。實際上,1971倉坊由原來的消涇糧倉改造而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鄉村存量資產的有效利用。
老糧倉區保留的5個圓形糧倉“土圓囤”是標志性建筑,“土圓囤”內分別展示了過去近百種收糧、儲糧、運糧的用具,還原了江南糧倉的生產場景,融入了農耕文化、稻作文化、節氣文化等多種文化內涵。中國城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身穿校服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序進入,逐一參觀5個“土圓囤”。
“土圓囤”的對面是一排非遺手作小店。其中,吳元新蘇州藍印花布藝術館,可以供游客了解藍印花布的歷史、制作技藝等;非遺藝術館則由姚繡、鬻緙坊和澄泥工作室組成,分別展示蘇繡、緙絲、蟋蟀盆等非遺手工藝品。
蘇州消涇手工藝術村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曉蘭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當地擁有豐富的非遺及民俗資源,如圣堂廟會、磚雕、陽澄漁歌、湘城麻餅制作技藝、明式家具制作技藝、水鄉服飾等,這些都為手作村的打造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工作日的客源以旅行社為主,周末與節假日的客源則為團隊與散客并存,好多都是親子游的家庭,也有不少前來進行研學體驗的學生團體。”沈曉蘭介紹,1971倉坊提供了豐富的非遺手作體驗,比如在吳元新藍印花布藝術館,游客可以親手體驗藍印花布刮漿、染色、刮灰等工序,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此外,1971倉坊內還設有休閑餐飲、書屋咖啡等業態,特別是湖邊·書房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駐足。湖邊·書房內,粗糲的工業風與清新的文藝氣息碰撞出獨特的空間美學,裸露的混凝土橫梁下,原木書架沿著磚墻蜿蜒伸展,層層疊疊的書籍在暖黃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臨湖的整面落地窗前,長條橡木桌映著波光粼粼的湖面,一些讀者正伏案閱讀、書寫,手邊的骨瓷杯里,咖啡的熱氣與窗外蘆葦蕩的倒影交織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項目的運營,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諸多就業崗位,帶動了周邊村民從事大閘蟹交易以外的產業,收入顯著提升。同時,村民們也是當地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通過展示自身生活方式和傳統技藝,在鄉村文旅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學經典串起
鄉村文旅新場景
相城區另一大IP聚集地非馮夢龍村莫屬。當下,這里正以一場跨越四百年的“時空對話”,讓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故事躍然眼前。
作為馮夢龍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馮夢龍村積極探索“文化+”發展道路,引入專業團隊,完善文旅配套設施,打造了一個多領域的馮夢龍文化IP,并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稱號。
這里不是靜態的博物館,而是一座活著的“明代故事劇場”。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在稻田邊的墨憨齋體驗活字印刷,把《警世通言》的箴言拓印成環保布袋;當夜幕降臨,沉浸式劇本殺《醒世奇遇》在古宅開演,玩家們提著燈籠破解馮夢龍埋下的線索,不經意間已把明代市井文化、農耕智慧吃透嚼爛……一個個風格獨特的民宿、餐飲店、劇本殺場館等相繼在村里落地生根。
山歌酒館作為馮夢龍村里的特色餐飲店之一,極具代表性,其店名正是來源于馮夢龍“一曲山歌一壺酒”的典故。
“山歌酒館依托于馮夢龍獨特的文化屬性,不斷推陳出新,以馮夢龍筆下的經典故事為主題推出了一系列主題菜肴,逐步形成了‘因時出新+文化轉化出新’相結合的創新工作機制。”喜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馮夢龍酒店群運營總監楊斌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從文化屬性來看,馮夢龍本身就是蘇州人,馮夢龍及其文學作品的創作環境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蘇州。山歌酒館的開發和打造,以及菜品的研發和創新,均基于馮夢龍及其文學作品,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錯位時空下的場景重疊。從創新開發角度來說,所有食材均來自相城區,依然保留“應地而食”“因時而食”的傳統習慣;同時以文化為根基,嚴格遵循傳統制作工藝,在大量進行古法還原的基礎上,進行創意開發。
當下,這座村莊正以文化為基因、科技為媒介、產業為紐帶,編織出一幅活態傳承的鄉村振興圖景。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亞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