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全球航天產業變幻莫測,突破與挫折交織,勾勒出一幅充滿意外、競爭與環境考量的生動圖景。從本田的低空跳躍到星艦的驚爆事故,再到歐洲的產業求援與FAA的新規……最新動態揭示了一個充滿變數的行業。三體引力波挖掘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揭示人類逐星之路的迭宕與刺激。
●本田低空跳躍:汽車巨擘的太空野心
在日本北海道的偏遠角落,汽車巨頭本田悄然開拓新邊界。6月17日,旗下研發部門成功試飛一枚可重復使用火箭原型“跳躍者”(hopper),在北海道東南部測試場升至275米,隨后以不到一米的驚人精度著陸。這次垂直起飛與垂直著陸(VTVL)測試堪稱里程碑,成為繼美國和中國之后,全球第三個公開展示此項技術的實體。四年來的低調研發讓這枚“跳躍者”在發射場升空、懸停再精準回落,細節如發動機類型與推力仍秘而不宣,但其工程實力已呼之欲出。本田雖稱項目仍處“基礎研究階段”,卻難掩打造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挑戰商業航天市場的雄心。
本田進軍新邊界堪稱大膽,與航天原生企業SpaceX或藍色起源不同,它憑借量產與供應鏈的深厚底蘊殺入這一領域。北海道測試展現了步步為營的試錯智慧,但數十億美元的商業化投入與電動車轉型的資金壓力有可能拖后腿。盡管如此,這一步將日本推向可復用技術前沿,動搖中國在亞洲的領先地位,證明傳統工業巨子仍有仰望星空的膽識。全球展示VTVL能力的玩家已擴展至美國SpaceX、藍色起源,日本本田和中國多家企業,如深藍航天的星云-M、零壹空間的雙曲線二號Y、星河動力的火鳥一號、藍箭航天的朱雀三號、箭元科技的元行者一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八院的CZ-12R VTVL,競爭格局愈發白熱化。
●歐洲保護呼聲:阿麗亞娜航天與Avio的產業保衛戰
大西洋彼岸,歐洲航天產業拉響了求援警報。6月16日,阿麗亞娜航天(Arianespace)和Avio聯合發布聲明,呼吁政策優先選用歐洲火箭執行本土任務。據《歐洲航天報》報道,如果再無“持續支持”,歐洲火箭制造商恐怕被美國機構撐腰的競爭對手逐出市場。聲明直指痛點:阿麗亞娜6號(Ariane 6)2024年首飛雖技術出色,但每發超1億歐元的成本遠超SpaceX獵鷹9號。Avio的織女星火箭(Vega)在小型衛星市場同樣吃力,SpaceX的運輸者任務以每公斤5000美元拼車價格搶占先機。歐洲技術不輸陣,卻因“結構性市場弱點”,即政府支持不足,變得步履維艱。
這場求援實為“歐洲優先”政策的呼聲,效仿美國宇航局和五角大樓的數十億美元合同,2024年為SpaceX、聯合發射聯盟和藍色起源分配了56億美元發射訂單。反觀2025年歐洲航天局(ESA)預算僅74億歐元,成員國之間分歧更添阻力。如果再無穩定合同,阿麗亞娜6號和織女星火箭恐怕淪為小眾玩意兒。但保護主義是把雙刃劍,過度庇護可能扼殺創新,讓歐洲在全球賽道上失速。2025年3月,阿麗亞娜6號首次商業發射以1.1億歐元搭載12顆衛星;同年4月,SpaceX的Transporter-13任務僅4500萬美元發射53顆有效載荷,成本差距刺眼。
●臭氧層威脅:發射狂潮的環境代價
全球火箭發射激增拉響了環境危機警報。《自然》期刊最新研究披露,自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禁用氯氟烴(CFC)后緩慢復蘇的臭氧層,正因航天發射激增面臨新威脅。由坎特伯雷大學大氣科學家Laura Revell領銜研究,量化了固體火箭發動機釋放的氯及煤油、甲烷火箭排放的黑碳如何侵蝕平流層臭氧。2024年全球發射261次,較2018年114次大幅增長,2025年全球發射有望突破300次。該團隊模擬兩種前景:2035年每年900次發射致輕微損失,2000次則觸發“令人擔憂”的臭氧耗損。
航天熱潮與生態底線碰撞,2024年SpaceX獨攬全球51%發射(134次),SpaceX星鏈、中國千帆星座等野心勃勃的計劃推高頻率。當前規模尚不致命,但未來2000次年發射量與SpaceX星艦周發射目標、亞馬遜Kuiper計劃吻合。固體火箭如ULA的Atlas V和中國的長征十一號釋放的氯催化臭氧分解反應,黑碳吸收陽光,加熱平流層,干擾臭氧生成。解決之道需轉向甲烷等清潔推進劑并淘汰固體火箭,但此舉需數年投入數十億美元。1980年代一次航天飛機發射向平流層釋放68噸氯,相當于當時CFC年排放的1%,這警示發射狂潮必須與地球生態共生。
●FAA付費新規:航天新稅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掀起商業航天格局的變革。德克薩斯州參議員特德·克魯茲于2025年6月推動的預算協調法案,提議FAA商業航天運輸辦公室(AST)從2026年起對發射和再入許可收費。法案詳述了費用結構:2026年起按有效載荷質量每磅0.25美元,2033年增至1.50美元;單次發射費用上限2026年為3萬美元,2033年升至20萬美元。此舉應對長期痛點:商業航天運輸辦公室2025年預算僅3300萬美元,難以支撐2024年156次美國發射的安全與環境審查,新增費用將注入信托基金,用于擴充人力與設施。
對初創企業來說,這筆入場費頗具殺傷力,一枚1000公斤立方星(CubeSat)任務2026年需支付250美元,2033年漲至1500美元,外加許可費用。對SpaceX來說,發射5萬公斤星鏈任務,費用從1.25萬美元升至7.5萬美元,相對于6000萬美元收入微不足道。此舉標志行業從納稅人補貼轉向用戶付費,但無疑擠壓小玩家,強化巨頭統治地位。據悉,克魯茲與馬斯克關系密切,且與德州星艦基地頗有淵源,透露出該政策傾向行業領軍者。2024年商業航天運輸辦公室處理67個許可,較2020年增長40%,僅120人團隊苦撐。
●柯伊伯第二批部署受阻:ULA Atlas V延誤
計劃部署3236顆衛星的亞馬遜柯伊伯(Kuiper)寬帶星座,準備發射第二批衛星時遭遇波折。6月16日,聯合發射聯盟(ULA)的Atlas V因助推器“吹掃溫度過高”取消發射Kuiper-2任務,火箭返回卡納維拉爾角垂直整合設施(VIF),新發射日期可能延至6月底。Atlas V 551型火箭是亞馬遜訂購的七款火箭之一,另有阿麗亞娜6號和藍色起源的New Glenn以及SpaceX獵鷹9號支持。這次故障出在氮氣吹掃管線,凸顯這款早在2002年首飛、依賴俄羅斯RD-180發動機的老將復雜性。
亞馬遜砸下100億美元的柯伊伯星座,需在2026年中前部署1618顆衛星,以達到FCC要求。首批部署任務(Kuiper-1)在2024年10月發射,間隔8個月,嘗試部署第二批任務。柯伊伯星座需總計發射83次才能部署3236顆衛星,其中Atlas V承包38次發射任務,緊迫感拉滿。
●SpaceX主掌范登堡:西海岸航天重鎮
SpaceX將范登堡太空軍基地塑為西海岸要塞。6月16日,四號東發射場(SLC-4E)完成第200次軌道發射,將26顆星鏈V2 Mini衛星送上天。自1964年以來200次發射中,131次為獵鷹9號,霸主地位凸顯。SpaceX正謀求接管SLC-6(曾用于航天飛機),未來用于發射獵鷹9號和獵鷹重型。
2005年獵鷹1號測試后,SpaceX發射被“驅逐”至夸賈林環礁,2013年攜獵鷹9號回歸,2025年計劃支持30-40次發射,主打星鏈和國家安全任務。范登堡是極地軌道衛星的理想發射地,尤其是偵察衛星和與星鏈極軌衛星。2024年每9天一發的SLC-4E節奏碾壓老對手ULA。未來啟用SLC-6將釋放獵鷹重型63.8噸低軌潛力,以承接五角大樓合同。
●中國載人飛船2.0:夢舟逃逸測試告捷
2025年6月17日,中國載人登月計劃在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新進展,夢舟載人航天器完成地面逃逸測試。逃逸系統20秒內將航天器推離地面,達預定高度,返回艙與塔分離,降落傘展開成功。相較于神舟飛船依賴火箭逃逸,夢舟飛船集逃逸與乘員安全于一體,自主性更強,這是2030年載人登月計劃的關鍵,配套長征十號和月球著陸器,今年底將測試最大動壓飛行逃逸。
夢舟設計借鑒NASA獵戶座飛船和SpaceX龍飛船,減少對2027年首飛的長征十號依賴。中國航天年預算140億美元超歐洲(74億美元),但不及NASA(240億美元)。
●阿麗亞娜引擎突圍:歐洲版猛禽開始追趕
法國國家航天研究中心(CNES)6月17日宣布,阿麗亞娜集團(ArianeGroup)領銜ASTRE項目,開發200-300噸推力的可重復使用甲烷-液氧引擎,SiriusSpace和Pangea Aerospace協力,目標匹敵SpaceX猛禽1.0版(230噸)。
此舉是歐洲緊追可重復使用的嘗試,阿麗亞娜6號昂貴且不可重復,織女星火箭小載荷市場擁擠。新引擎有望為2035年首飛獵鷹9號級別火箭鋪路,但挑戰諸多,比如初期5億歐元預算面臨財政審核,效仿SpaceX試錯文化需歐洲航天界全盤接納失敗。猛禽的98%燃燒效率甩開傳統氣體發生器引擎(比如梅林引擎)的94%,技術差距有待填平。
●星艦爆燃:四連挫后的關鍵轉折點
SpaceX星艦計劃6月18日在德州星艦基地遭遇重擊,飛船S36在靜態點火前因復合材料高壓容器(COPV)故障爆炸,摧毀整個飛船并引燃測試場,航拍顯示損傷嚴重。這是今年第二代星艦亮相以來第四次連續測試失利。S36爆炸打亂了星艦第十飛計劃,飛船S37和S38尚需時間準備,修復梅西測試場更是關鍵。還需檢查所有星艦艦隊的COPV,SpaceX必須權衡是否繼續測試第二代飛船,或者直接轉向第三代飛船,這是決定星艦項目下一步的關鍵。
2025年6月中旬的航天版圖動向,亞洲朱雀三號與本田跳躍者掀起復用浪潮,SpaceX范登堡霸業與星艦挫折顯露出雙面雄心,歐洲產業求援與阿麗亞娜集團追趕道出生存之困,FAA付費新規預示競爭門檻抬升,臭氧威脅則提醒生態代價。這些故事交織,描繪一個技術突破與經濟、環境考量并存的航天行業。隨著發射激增、雄心高漲,問題不僅是“誰將觸及星辰”,更是“以何代價,為誰而戰”。
關鍵信息索引:
SpaceX Starship static fire test explosion news
Ars Technica Rocket Report
Nature Study on Ozone Layer Impact (Note: Specific URL not provided in original document, assumed based on context)
European Spaceflight Report (Note: Specific URL not provided in original document, assumed based on context)
Space News (Note: Specific URL not provided in original document, assumed based on context)
Radio New Zealand (Note: Specific URL not provided in original document, assumed based on context)
Spaceflight Now (Note: Specific URL not provided in original document, assumed based on contex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