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過伊朗首任總統阿布·哈桑·巴尼薩德爾,他因政治理念、權力分配等問題,最終與霍梅尼決裂,走上了流亡海外的道路,而本文主人公也與霍梅尼有關。在伊朗革命之前,此人的地位堪稱霍梅尼。然而在革命之后,這位高級教士卻被對方軟禁至死。相同的信仰,同樣的身份,一樣的民族,霍梅尼為何對此人采用這樣的手段呢?
一、宗教權威
此人就是伊朗的大阿亞圖拉沙里亞特馬達里!與霍梅尼一樣,沙里亞特馬達里也不是波斯人,而是阿塞拜疆人,他于1906年出生在波斯的大不里士,后成為一名宗教學者。什葉派的宗教學者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霍賈特伊斯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達到大阿亞圖拉的等級,其中就有沙里亞特馬達里。
20世紀60年代,統治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推行“白色革命”,在改革土地制度的同時,采取“世俗化”的政策。面對國王的“世俗化”改革,教士們并非全部反對,而是趨于分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傾向的派別。霍梅尼等人強烈反對巴列維國王,可以被視為激進反對派,而沙里亞特瑪達里是溫和反對派。
二、參加革命
對于土地改革,沙里亞特瑪達里并不反對,他甚至聲稱地主對于農民的剝削并不符合教義。而沙里亞特瑪達里對國王解散議會、獨斷專行的行為感到不滿,希望能夠恢復議會的地位,實行真正地君主立憲制。然而到了1978年情況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五名學生被槍殺后,整個教士階層紛紛譴責巴列維國王。
沙里亞特瑪達里對政府誹謗教士的行為非常不滿,聲稱如果政府將要求恢復憲法視作是黑色反動派的標志,那么自己寧愿成為黑色的反動派。在教士們的引導與影響之下,伊朗爆發了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流亡海外的霍梅尼返回國內。那么,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呢?圍繞著這個問題,又一場爭斗拉開了序幕。
三、遭到軟禁
在霍梅尼看來,法基赫”(教法學家)是革命的捍衛者,代表民眾的意志,因此法基赫應當成為新憲法的基礎,并賦予法基赫以解散議會、宣布戰和、統率武裝力量、提名總統候選人和批準當選總統的權力。沙里亞特馬達里卻不以為然,他反對法基赫直接行使統治國家的權力,認為法基赫只是信仰的引領者,不是國家的統治者。
在之后的伊朗人質危機中,沙里亞特馬達里強烈譴責劫持人質的行為,同時他領導的政黨也遭到取締。1982年,沙里亞特馬達里被指控通過陰謀炸毀霍梅尼家從而遭到軟禁。四年后,沙里亞特馬達里在軟禁中離世,終年80歲。雖然也是宗教權威,但沙里亞特馬達里并不認同霍梅尼的政治理念,這最終導致了他被軟禁至死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