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沙池里堆城堡時,他們究竟在學什么?澳大利亞《歸屬、存在和形成 —— 幼兒教育框架》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童年不是未來的預備期,而是生命本身的重要存在。這份由澳大利亞政府間理事會編制的全國性教育框架,以三大核心理念與五大學習成果為骨架,構建了一套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體系。讓我們透過文件細節,解碼那些藏在游戲里的成長邏輯。
一、三大核心理念:重塑對童年的認知
1. 歸屬:在關系中錨定自我
框架指出,嬰兒從出生起就通過家庭、文化和社區建立 "歸屬感"。在澳大利亞的原住民社區幼兒園,孩子們會跟著長老學習傳統編織,用赭石顏料繪制祖先的故事 —— 這種文化傳承不是被動接受,而是通過參與儀式、使用傳統工具,讓孩子自然理解 "我從哪里來"。教育者會刻意保留家庭的育兒習慣,比如允許孩子帶著祖輩縫制的安撫玩偶入園,讓熟悉的物品成為安全感的延伸。
2. 存在:看見當下的生命價值
"存在" 理念打破了 "早教就是超前學習" 的迷思。在墨爾本某幼兒園,老師會用半小時陪孩子觀察螞蟻搬家:孩子們趴在草地上討論 "螞蟻怎么搬比自己大的葉子",老師則記錄下他們的問題,后續通過繪本、積木搭建等方式延伸探索。這種 "此時此刻" 的專注,正是框架強調的 "童年不是為未來做準備,而是完整的生命體驗"。
3. 形成:動態生長的成長觀
框架將兒童視為 "正在形成的個體",而非需要填滿知識的容器。悉尼某幼兒園的 "成長檔案" 里,沒有標準化測試成績,而是孩子從一歲到五歲的 "學習旅程":比如某個孩子從不敢爬高到能設計攀爬路線的視頻記錄,旁邊標注著他如何克服恐懼、調整身體平衡的細節。這種關注過程的視角,讓教育者看見每個孩子獨特的發展節奏。
二、五大學習成果:定義 "完整兒童" 的成長坐標
1. 身份認同感:從 "我" 到 "我們" 的認知構建
當孩子在角色扮演區戴上醫生聽診器時,他們不僅在模仿成人,更是在探索 "我能成為誰"。框架指出,身份認同的培養始于安全依戀 —— 教育者會通過固定的早安儀式、一對一傾聽時間,讓孩子確信 "我的感受被重視"。在多元文化幼兒園,孩子們會用母語介紹家庭傳統,墻上掛滿不同語言書寫的 "你好",這種視覺化的多樣性,幫助孩子理解 "不同身份同樣值得尊重"。
2. 連結世界:在參與中理解責任
框架強調 "社區參與" 不是形式,而是真實的貢獻。布里斯班一所幼兒園與社區農場合作,孩子們每周參與種植:三歲孩子負責澆水,五歲孩子記錄植物生長。當他們在農貿市場賣出自己種的蔬菜時,學到的不僅是數字概念,更是 "勞動與收獲"" 社區互助 "的深層邏輯。這種參與讓孩子明白:" 我能為世界做什么 "比" 我學到什么 " 更重要。
3. 幸福感: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滋養
在珀斯的幼兒園,每天有固定的 "感官探索時間":孩子光腳走在鋪有木屑、鵝卵石的地面上,用觸覺區分材質;在泥巴廚房揉捏面團,感受物質的變化。這種身體體驗不僅發展精細動作,更讓孩子通過自主探索建立自信。教育者還會通過 "情緒天氣預報" 活動,讓孩子用顏色表達當天的心情,引導他們識別和管理情感。
4. 投入學習:好奇心驅動的探索力
框架將 "學習性格" 列為核心 —— 在阿德萊德的科學區,孩子發現 "冰塊在陽光下會變小",老師沒有直接解釋融化現象,而是提供放大鏡、溫度計,鼓勵他們設計實驗記錄變化。這種 "提問 - 驗證 - 反思" 的過程,正是框架提倡的 "問題解決、假設檢驗" 等學習方法的實踐。當孩子說出 "我覺得冰變成了空氣" 時,教育者會肯定這種猜想:"這是個很棒的假設,我們怎么證明呢?"。
5. 溝通交流:多元符號的表達力
在框架中,溝通不僅是說話,更是用藝術、肢體、技術等多元方式表達。墨爾本某幼兒園的 "故事墻" 上,有孩子用樂高積木搭建的 "恐龍冒險",有用黏土捏制的 "家庭樹",還有用 iPad 錄制的自編故事。教育者會引導孩子解釋作品:"你用紅色積木代表恐龍的憤怒,這很有創意,能說說為什么嗎?" 這種鼓勵讓孩子明白:表達形式沒有對錯,關鍵是傳遞想法。
三、教育者的角色:從 "傳授者" 到 "共同學習者"
框架顛覆了傳統師生關系。在昆士蘭的幼兒園,老師會以 "玩伴" 身份加入孩子的游戲:當孩子用積木搭高樓時,老師可能會故意說:"我覺得這里需要一根柱子,不然會不會倒?" 這種 "腳手架式" 的介入,既不主導游戲,又引導孩子思考結構穩定性。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會定期與家庭召開 "學習會議",共同分析孩子的興趣點 —— 比如發現某個孩子對汽車特別著迷,就一起設計 "交通城" 主題活動,將家庭資源融入課程。
四、藏在細節里的教育哲學:當 "玩" 成為嚴肅的學習
文件特別強調 "基于游戲的學習" 不是放任玩耍。在悉尼的幼兒園,沙水區被設計成 "工程實驗室":孩子用 PVC 管、漏斗搭建水流通道,教育者會適時引入 "坡度"" 阻力 "等概念的討論。這種看似隨意的玩耍,實則滲透了數學、科學、工程的核心素養。而戶外環境中的" 冒險游戲 "—— 比如攀爬高低不一的樹樁,則被視為培養風險評估能力的重要途徑,框架明確指出:" 適當的挑戰能幫助孩子建立對身體能力的自信 "。
這份框架的本質,是讓教育回歸生命本身:當我們不再用 "懂事"" 會算多少數 " 衡量孩子,而是看見他們在泥巴里探索的專注、在爭吵中學習的妥協、在失敗后重來的勇氣,或許才能真正理解:最好的早教,是讓孩子以孩子的方式長大。
會員在托育服務應用平臺獲取
完整版
托育尚賢院
為托幼園所、婦幼保健機構、高職院校
提供完整專業的培訓及支持服務
尚賢院更多專業內容:
2025年6月版《兒童肖像權授權協議模板》(托幼園所適用)
托育機構,乳兒班0-1歲嬰幼兒活動設計表
嬰幼兒托育專業2025最新教學標準(圖譜)
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建設.PPT
幼兒園辦托基礎手冊
7張圖,92個關鍵信息,嬰幼兒回應式照護知識導圖
托育園所午睡巡檢要求15條+巡檢表
0-3歲嬰幼兒發育評估對應表
托育服務常見玩教具配備(圖)
托育園長的一日工作記錄表
托育機構,0-3歲嬰幼兒發展評估(感覺、動作、語言)
托育機構,0-3歲嬰幼兒發展評估(社會行為、情緒發展)
托育機構0-3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指南
圖解:乳兒班環境設計及教玩具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