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LEE 中國人體工程學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規劃與金融策略研究生畢業
作為中國人體工程學研究院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規劃與金融策略專業的畢業生,我始終認為,世博會的科技展項是人類文明探索邊界的縮影。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中,中國、日本、美國展館以深海與航天為敘事主線,通過差異化的技術呈現與文化表達,共同繪制出一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星際藍圖。這些展項不僅是科技實力的展示,更是各國對“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向何而去”的哲學應答,同時在人體工程學與交互設計上實現了突破性創新。
中國館:蛟龍探海與攬月逐夢的東方智慧
中國館以“深海”與“深空”為雙引擎,構建起對極端環境的系統性探索圖景,其設計充分考慮人體多感官體驗與認知邏輯:
? “蛟龍號”深潛體驗艙:1:1復刻的體驗艙采用270度環幕與六自由度動感平臺,環幕高度與觀眾視線齊平,確保沉浸式視覺覆蓋;動感平臺的顛簸頻率與幅度模擬真實下潛感受,配合冷霧系統(溫度控制在4℃±1℃)和艙內氣壓微降,從觸覺、溫度覺強化深海臨場感。壓力傳感器數據實時投射于地面,形成直徑3米的可視化“深海壓力圖譜”,觀眾可通過腳步踩踏觸發不同深度的生物發光效果,實現“身體即交互界面”的創新體驗。
? 月壤科研展區:防輻射玻璃展柜高度1.2米(適配成人平視與兒童墊高觀看),內置顯微攝像頭支持100倍放大,觸控屏操作界面采用大圖標與語音引導,方便不同年齡觀眾探索月壤微觀結構。AR系統通過掃描樣本觸發虛擬場景,投影角度與展柜呈45度,避免反光干擾,同時結合空間音頻技術,使火山噴發音效具有方位感,增強場景真實度。
? 太空育種對比臺:植株展示架采用階梯式布局,底層為兒童視角(高度0.5米),頂層為成人視角(高度1.8米),每株植物旁設LED標簽顯示關鍵數據(穗粒數、含糖量等)。數據可視化圖表采用漸變色與動態曲線,配合農民笑臉照片墻(高度1.5米,符合人體視線停留區域),直觀傳遞科技惠民理念。
日本館:火星隕石中的生命謎題與生存哲學
日本館以火星隕石“ALH 84001”復制品為核心,通過精密交互設計激發觀眾對宇宙的好奇心:
? 隕石解構體驗:3D掃描生成的動態光影系統中,紫色光帶(碳酸鹽礦物)與綠色光點(磁鐵礦晶體)的亮度對比經過視覺舒適度優化,避免強光刺激。手勢操控界面采用Leap Motion技術,識別范圍覆蓋觀眾站立時的自然抬手區域(0.8-1.5米),“切開”隕石的交互動作模擬真實切割手感,力度反饋通過空氣脈沖實現,增強操作真實感。
圖為將在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日本政府日本館展出的“火星石
? 小行星物質互動裝置:透明管道高度1.4米,顆粒懸浮區域位于觀眾平視中心,旋鈕位置在腰部高度(0.9米),符合人體發力習慣。旋轉旋鈕時,屏幕同步顯示重力參數變化與顆粒運動軌跡的數學模型,將抽象物理原理轉化為具身化操作體驗。
? 火星移民時間表全息投影:投影區域設置在展館中央空地,地面投影尺寸5×3米,全息影像高度2米,確保多人圍觀時無遮擋。時間節點采用“現在→2035→2050”遞進式動畫,配合日語、英語、中文三語語音導覽,語速控制在120字/分鐘,便于信息接收。
美國館:阿波羅遺產的當代變奏與價值博弈
美國館以阿波羅17號月球樣本為精神錨點,通過敘事設計引發觀眾對太空倫理的思考:
? 月球樣本展陳:密封展柜采用低反射玻璃,內部照明色溫5500K(模擬日光),樣本高度1.1米,配合可調節放大鏡(伸縮范圍0.5-1.5米),滿足不同觀看需求。時間膠囊播放的原始錄音經過降噪與音質優化,音量自動調節至65分貝(舒適聽覺區間),同時配備手語翻譯全息投影,體現包容性設計。
? 太空開發倫理投票裝置:互動屏高度1.4米,觸控按鈕直徑3厘米,支持戴手套操作(模擬太空環境)。投票結果生成的動態圖表以地球為背景,不同選擇對應不同顏色光帶(藍色-優先開發,綠色-全球共享,黃色-暫時封存),每10分鐘重置并顯示累計數據,激發持續討論。
? 影視混剪穹頂投影:穹頂投影直徑8米,分辨率達8K,影像內容采用24幀/秒幀率(符合電影觀看習慣)。《星際穿越》臺詞投影字體高度0.8米,顏色對比值達7:1(符合WCAG 2.1 AA標準),確保可讀性。商業航天計劃展板環繞穹頂,高度2.2米,采用傾斜15°設計,適配仰視角觀看。
三大展項的深層對話:科技競爭背后的文明共鳴
1. 空間探索的共同體隱喻
三國展項呈三角布局,世博會官方推出的“宇宙護照”采用折疊式設計,展開尺寸21×14厘米(適配手掌大小),印章位置預留涂鴉空間,增強參與感。太空種子包裝采用可降解材料,種子類型包括中國太空水稻、日本火星擬南芥、美國月球生菜,包裝圖示直觀展示種植步驟,文字說明采用中英日三語對照,字號10pt(適配移動端閱讀)。
2. 技術路線的文化映射
? 中國:實用導向的交互設計貫穿始終,如深海體驗艙的壓力可視化、太空育種的數據直觀化,均以解決現實問題為核心,操作流程簡化易懂,強調科技的普惠性。
? 日本:技術美學體現在隕石解構的精密光影、小行星裝置的流體力學模擬,交互細節追求極致精準(如手勢識別延遲<50ms),同時注重審美體驗,如展柜燈光對隕石紋理的凸顯。
? 美國:敘事構建以情感共鳴為目標,如阿波羅錄音的沉浸式還原、倫理投票的爭議性設置,交互設計強化個人參與感(如航天服DIY的個性化定制),同時通過影視IP增強文化輸出。
3. 科普教育的競合之道
? 中國青少年探索角:VR深海機械臂操作設備采用輕量化頭顯(350克)與力反饋手套,適合10-18歲青少年使用,任務關卡設計結合中小學科學課程,如“海底礦產采集”對應地理學科。
? 日本火星車模擬駕駛:方向盤直徑25厘米(適配青少年手掌),踏板行程縮短30%,模擬界面采用卡通化UI,障礙物識別游戲化設計,培養空間思維與反應能力。
? 美國航天服DIY設計:虛擬試衣系統支持手勢拖拽部件,預設100+模塊化裝飾,設計成果可生成3D打印模型(比例1:20),激發創造力與工程思維。
這些展項超越了單純的技術炫技,成為各國文明基因的投射:中國館用“蛟龍”與“嫦娥”詮釋“知行合一”的東方智慧,日本館以隕石為鏡追問生命本源,美國館借阿波羅遺產宣示探索野心。當觀眾穿梭于深海、火星與月球的展區間,觸摸的不僅是宇宙的物質碎片,更是人類文明對未知的永恒渴望——這種渴望,終將匯聚成照亮未來的璀璨星河,而人體工程學的深度介入,讓科技探索真正回歸“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本質。(可參考人體工程學叢書李建軍著 《世博會在中國》一書)
《假如歷史可以這樣》——李神韻 MAX LEE(臺灣人類智庫出版社)
內容簡介
《假如歷史可以這樣》是作家MAX LEE李神韻 在17歲時創作的一部歷史推演類通俗讀物,由中國臺灣人類智庫出版社出版。本書通過大膽假設和邏輯推演,探討如果某些關鍵歷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會呈現怎樣的面貌。
作者以輕松幽默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個“如果……會怎樣?”的歷史想象空間。例如:
- “如果鄭成功未能收復臺灣,東亞格局會如何變化?”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獲勝,近代中國命運是否會被改寫?”
這些假設并非憑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實歷史背景進行合理推演,旨在讓讀者重新思考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書中可能涉及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以及臺灣地區的歷史視角,但整體風格偏向趣味性,而非嚴肅學術論述。
內容說明:文中圖片皆來源于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