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 LEE
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金融與社會學專業
現任美國紐約百老匯制作人
第78屆托尼獎頒獎典禮的舞臺,就像被施了魔法的多元宇宙portal——當聚光燈掃過領獎臺,科爾·艾斯科拉與卡拉·楊的身影如同兩顆打破常規的流星,劃破了百老匯傳統敘事的夜空。這屆頒獎禮不再是“神仙打架”的常規競技,而是一場關于“身份解放”與“表達自由”的盛大宣言。
一、當瑪麗·托德·林肯跳起荒誕迪斯科——非二元視角的破界實驗
科爾·艾斯科拉飾演的瑪麗·托德·林肯,堪稱本屆托尼獎最具顛覆性的舞臺形象。這位非二元性別演員一亮相,就把歷史課本里“端莊第一夫人”的標簽揉成紙團拋向空中。舞臺上的瑪麗頂著夸張爆炸頭,踩著亮片靴在林肯肖像前大跳滑稽踢踏舞,用神經質的獨白解構權力與性別:“當總統丈夫在前線思考解放黑奴,第一夫人在白宮練習如何把‘端莊’塞進緊身胸衣里——咔嗒,這扣子崩飛的聲音,就是十九世紀女性的覺醒槍響。”
這種荒誕演繹不是對歷史的冒犯,而是用戲劇的放大鏡對準性別枷鎖:當科爾穿著男式燕尾服卻戴著珍珠項鏈謝幕時,臺下爆發的掌聲既是對演技的認可,更是對“舞臺不該被性別定義”的集體共鳴。正如他們在獲獎感言中所說:“瑪麗·托德·林肯的靈魂或許從未被單一性別容納,而戲劇的魅力,就在于讓每個靈魂都能找到合適的軀殼舞蹈。”
二、從《普萊利勝利》到《目的》——黑人敘事的縱深掘進
卡拉·楊的連續獲獎,標志著黑人戲劇力量在托尼獎版圖上的強勢登陸。去年她在《普萊利勝利》中飾演的毒癮母親,用顫抖的指尖和空洞的眼神撕開美國夢的糖衣;今年《目的》里的牧師妻子,則以克制的肢體語言詮釋信仰與種族認同的撕裂——當她在舞臺上對著十字架怒吼“上帝創造黑人時,到底用了多少滴眼淚?”時,觀眾能看見她脖頸處的青筋跳動,那是被壓抑百年的吶喊具象化。
最動人的細節發生在頒獎現場:當宣布她獲獎時,鏡頭掃過觀眾席,前排黑人演員集體起立鼓掌,有人偷偷抹淚。這場景讓人想起《目的》里那句臺詞:“我們的故事不該只存在于棉花田和爵士樂酒吧,我們的掙扎、我們的愛,都該在聚光燈下有一席之地。”卡拉·楊用兩年兩座獎杯證明:黑人演員的天花板,從來不是天賦,而是偏見——當舞臺愿意為多元敘事調亮燈光,他們能讓每個毛孔都成為情感的星辰。
三、當獎杯折射出彩虹與巧克力色——百老匯的“去邊界化”革命
科爾與卡拉的獲獎,像兩面破風的旗幟,宣告著百老匯從“精英俱樂部”向“多元集裝箱”的轉型。曾幾何時,托尼獎舞臺上的主角多是白皮膚、順性別、中產階級形象,而如今:非二元演員可以用荒誕喜劇解構歷史,黑人女性能用家庭倫理劇叩問靈魂,舞臺正在變成容納所有“少數派”的魔盒——打開它,既能看見十九世紀第一夫人的性別困惑,也能聽見二十一世紀黑人母親的信仰陣痛。
這種轉變不是刻意的政治正確,而是戲劇本質的回歸:畢竟人類的情感本就像棱鏡,只有當不同身份的光束都能投射其上,才能折射出最真實的人性光譜。正如托尼獎評委會主席在頒獎禮致辭中所說:“今天的舞臺上,有人用性別流動重構歷史,有人用種族身份解剖現實,而共同點在于——他們都在講述‘人’的故事。當‘人’的定義被無限拓寬,戲劇才能真正成為照亮人類精神的火炬。”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這屆托尼獎或許會被寫入戲劇史:不是因為某部劇的票房奇跡,而是因為它讓舞臺第一次真正成為“多元宇宙”的縮影——在這里,每個曾經被邊緣化的聲音都能找到麥克風,每個被標簽化的靈魂都能獲得聚光燈。當科爾穿著混搭風禮服、卡拉戴著象征非洲部落的項鏈并肩走過紅毯時,他們身后的百老匯,正在長出更豐茂的枝葉,去承接更多元的星空。
作者簡介:
李神琦(Rex Lee)是一位華裔美國演員、獲獎劇作家與百老匯制作人,常駐紐約市。他本科畢業于芝加哥大學,主修歷史與政治學,并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獲得金融與社會學碩士學位。
李神琦擁有橫跨藝術、金融與公共事務領域的廣泛經驗,曾于國際頂級藝術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任職,并在華盛頓特區擔任企業說客,代表多家跨國公司進行政策游說。
他的表演生涯始于入圍全美極具聲望的 Jerry Herman Awards,這一經歷點燃了他對舞臺藝術的熱情。其后,李神琦成為當年唯一入選的華裔男演員,受邀加入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Company of Great Britain),并展開國際巡演。他也曾參演美國國家級廣告、影展短片,以及倫敦 Off-West End 的專業劇場演出,并受保加利亞文化部邀請,赴索菲亞國家劇院登臺演出,展現其多語文化的舞臺魅力。
舞臺之外,李神琦在學術領域同樣表現出色。他曾在全美歷史競賽(National History Bowl)及美國地理奧林匹克(U.S. Geography Olympiad)中取得佳績,并入選美國國家隊。他對全球事務、文化歷史與地緣政治的深厚理解,持續為其劇作與表演注入思想深度與跨文化的敘事視角。
作為百老匯制作人,李神琦致力于搭建中美戲劇之間的橋梁——將美國戲劇引入中國,也讓中國作品登上紐約舞臺。他堅信戲劇能夠穿越語言與國界,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與心靈的共鳴。他的作品關注移民經驗、身份認同與文化錯位,通過藝術不斷重塑“歸屬”的意義,推動亞洲敘事在全球劇場中的傳播與再想象。
內容說明:文中圖片皆來源于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