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伊朗核以色列又雙叕打起來了。6月16日,以色列稱已掌控伊朗首都德黑蘭領空,對德黑蘭市民發出“立即撤離”的緊急通告。當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所有人都應該立即從德黑蘭撤離”。正應了那句老話“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讓人不禁又想起這部電影。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由本·阿弗萊克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改編自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的真實事件。影片以美國中情局特工托尼·門德斯策劃的“假電影”營救行動為主線,展現了在冷戰背景下,美國政府如何通過外交與情報手段化解一場危機。
影片的背景設定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后,當時的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因推行西方化改革,激怒了國內保守勢力。革命成功后,巴列維被推翻,流亡美國。
然而,美國政府對巴列維的庇護引發了伊朗民眾的強烈不滿,最終導致11月4日,約500名革命者闖入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扣押了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在這場長達444天的危機中,六名外交官趁亂逃出大使館,躲進了加拿大大使館。
為了營救這些人,美國國務院和中情局聯合策劃了“假電影”行動,托尼·門德斯以拍攝科幻電影為名,帶領團隊深入伊朗,成功將六人安全送回美國。
從藝術角度來看,《逃離德黑蘭》的完成度極高,其敘事結構緊湊,節奏明快,畫面質感強烈。影片通過大量70年代的街景還原、真實人物的復刻以及細致的場景調度,成功營造出歷史的厚重感。
此外,影片的剪輯、攝影和配樂也表現出色,尤其是對德黑蘭清真寺、大巴扎等場景的描繪,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然而,影片在歷史與政治的處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一方面,影片對美國政府的塑造較為正面,強調其在危機中的果斷與專業,而對伊朗革命的描繪則略顯刻板,將革命者簡化為“暴徒”或“小丑”,忽略了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民眾情緒。
另一方面,影片對加拿大政府在營救行動中的作用有所淡化,甚至有人指出,影片中“強行拔高美國形象”的傾向,可能掩蓋了加拿大在其中的作用。此外,影片中一些細節的處理也引發了爭議,例如“飛機強行起飛”“伊朗當局操作過于兒戲”等問題,被認為與歷史事實不符。
從歷史角度來看,《逃離德黑蘭》雖然基于真實事件,但其敘事方式與歷史事實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影片中強調的“假電影”營救行動,實際上在歷史上并未完全按照電影中的情節展開。
根據美國政府披露的文件和當事人回憶,門德斯的營救計劃非常順利,伊朗政府并未察覺六人組的行動,也沒有突襲加拿大使館。唯一的小插曲是航班因機械故障導致晚點。
此外,影片中對美國政府的描述也與歷史不符,例如,白宮并非如電影中那樣“扯皮壓價”,而是積極支持門德斯的計劃。影片中對美國政府的塑造,更多是出于好萊塢的敘事需要,而非完全忠實于歷史。
影片在國際上的反響也頗具爭議。一方面,影片因其緊湊的敘事、出色的表演和精良的制作,贏得了第8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和最佳剪輯獎,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
另一方面,影片在伊朗和阿拉伯世界引發了強烈不滿,許多觀眾認為影片對伊朗革命的描繪過于偏頗,甚至帶有“美式主旋律”的色彩。
總體看下來,《逃離德黑蘭》是一部兼具藝術性與爭議性的電影。它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和視覺呈現上都表現出色,成功地將真實歷史事件轉化為一部緊張刺激的電影。但同時影片忽略了歷史的復雜性,處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對于觀眾而言,影片既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張力。
《逃離德黑蘭》2012
導演: 本·阿弗萊克
編劇: 克里斯·特里奧 / 約書亞·比爾曼
主演: 本·阿弗萊克 / 布萊恩·克蘭斯頓
豆瓣8.2IMDb7.7
好消息:為感謝影迷長期以來的支持,特推出千余種商品,幾百種精選圖書,粉絲超惠選擇,不妨逛一逛吧!件件親測,七天無理由退貨!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