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兩個事,讓我想到一個詞:匱乏感。
一個是“朱丹分雞腿”,她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表示雞腿給弟弟吃,翅尖給女孩吃。頓時,她因“重男輕女”被馬上熱搜,我同意葉克飛的觀點,在分配機制后,是普遍存在和沿襲的匱乏感。
另一個是我看一位旅行博主節目時的感受,我非常喜歡這位名叫“藍戰非”的博主,他已經靠游戲主播實現財務自由,曾經買過名車豪宅,后來開始全球旅行。從北歐到南美,每到一處都會拍攝精美、詳盡且真誠的視頻,包括路線、美食、住宿等各種細節,讓人喜愛又欽羨。但是他的節目看多之后,我注意到一處細節:他在大部分視頻中,會詳細介紹酒店、餐飲、交通的價格,往往還會感嘆“這么貴”,其實在歐洲,很多餐廳的一道菜有小幾百元人民幣很正常,大致幾十歐,每到這時,藍戰非就會夸張感嘆價格太貴。他的車陷在泥里需要救援,同樣會感嘆這里救援費太貴。久而久之,我發現“貴”的感覺已經成了他不自覺的外顯行為。
無論朱丹還是藍戰非,個人財富都遠超我們這些普通人,但匱乏感依然揮之不去。本該是日常消費的部分,仍被潛意識里塑造為“稀缺資源”。
這種匱乏感會不經意地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底層邏輯是把“物”置于“人”之上。因為物質匱乏年代,生存壓力如影隨形,以至于道德、審美、生活都必須為生存讓路。比如多年前很多人都干過,把水龍頭松一點點,再用桶接住那滴答而下的水滴,這樣水表不走字,還能儲存生活用水。再比如以往我們舍不得扔掉剩菜或者爛掉的水果,剩菜熱了又熱,挖掉水果腐敗的部分繼續吃。再比如為了省電舍不得開空調、電燈,或者短暫離家的時候一定要關掉空調電燈,殊不知這樣更費電,但那樸素的“我沒用到就是浪費”的觀念依然困擾著一代代的人。
人,要為物讓路。這樣的訓練久了,會導致我們敬畏物的價格,而不尊重人的價值。比如很多人常說,這道菜家里做只需要10塊錢成本,去飯店得要幾十塊,飯店坑人,不劃算。這種思維背后,不僅是對餐廳服務和烹飪的價值無視,實際上也在貶低自己的勞動價值。于是,很多國人的省錢,是基于對自己的剝削,如果對自己的勞動價值都缺乏尊重,那怎么能指望ta平等尊重別人的價值呢。
這還可能導致一個后果,就是自我犧牲的感動,甚至可能發展為道德綁架。老板會說,“我還在加班,你們怎么能準點下班?”父母會說,“我都舍不得吃,全都給你了,你怎么不知道感恩?”匱乏感中,一切都可能視為稀缺資源,那么任何一種沒苦硬吃,都可以解讀為資源讓渡,這種行為便有了道德美感。實際上不過是老登式的幻覺。
這種匱乏感同樣敦促我們在工作中不斷自我剝削,匱乏感帶來的事安全感缺乏,認為我們一旦失去依怙便陷入生存危機。拼命存錢依然飲鴆止渴,高欲望生活與匱乏感一體兩面,要大房子、更大的房子,孩子有好成績、更好的成績,要奢侈品、更昂貴的奢侈品,但這又沒有終點,于是焦慮始終存在,面對內卷,便沒了反抗的勇氣,畢竟潛意識里,“生存”問題還沒解決。可在匱乏感包裹的世界里,生存問題永遠無解,億萬富豪也會錙銖必較,何況我們普通人。其實在大手大腳和摳摳搜搜之外,還有個中間狀態,放松活著,看似很難,實際上一點也不容易,我得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