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湖大學
2025 年 3 月 28 日,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總決賽現場,聶小千博士做完自己的報告后,當天馬不停蹄趕回杭州。她依然是這種果斷的風格。
后來,傳來好消息,她以及她所代表的項目,拿下了季軍。他們正在開發新型紅細胞藥物用于免疫耐藥的泛實體瘤治療。目前,首個用于人體的臨床試驗已順利完成。
聶小千來自西湖大學高曉飛實驗室,去年剛剛博士畢業,加入西湖生物醫藥擔任高級技術總監。目前,她正在繼續她博士期間的研究項目轉化落地,讓科學盡快進入臨床。
但這更像是一種「無縫銜接」,因為博士期間的訓練,不僅僅關乎科研,也關乎現實。
聶小千
本期嘉賓
楊 柳
浙江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聶小千
西湖大學博士、西湖生物醫藥高級技術總監
好像都在計劃之內。
2025 年是聶小千博士畢業的第二年,她已經入職西湖生物醫藥,著手紅細胞藥物的研發與轉化。她所參與設計的紅細胞藥物,已用于治療癌癥晚期患者,并在首輪人體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效果。有的晚期癌癥患者的腫瘤完全消退,無法通過醫學影像技術檢測到。
這也是她所規劃的職業生涯。開始選擇讀博時就明確 —— 要做真正 「有用」的研究。
聶小千來自浙江紹興,本科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專業是生物技術,這所百年名校有著濃厚基礎研究氛圍。大學前三年,聶小千基本專注在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并沒有怎么做過實驗。
「也許因為我是浙江人,我更喜歡做能應用轉化的事情。」聶小千說。
所以,2017 年,在大三暑假快到來時,聶小千開始行動。她看遍了清北復交中科院等等高校或機構的網站,一個個檢索生命科學實驗室的資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且能應用轉化的科研方向。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第一次注意到了一所當時還很「新」的大學 —— 西湖大學。
而碰巧在一次夏令營上,她從同學那聽說了西湖大學的高曉飛實驗室。當時高曉飛剛結束在麻省理工的博士后研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在美國,高曉飛已經開始關注研究紅細胞,目標是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可能。
她很快給高曉飛發去郵件,在收到回復后,聶小千第二天就跑到杭州,面試。行動迅速。
得到高曉飛的肯定回復后,雖然還未畢業,她便立即決定先以訪問學生的身份加入高曉飛實驗室,著手自己的本科畢業課題。高曉飛一直強調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的可能性,這種轉化導向的氛圍讓她很感興趣。
2017 年的夏天,當時西湖大學第一屆博士生剛入學,聶小千就混跡在「西湖一期」的隊伍里。云棲校區剛開不久,很多實驗室都還在裝修,滿是工地,一片創業景象。
「西湖二期」開學典禮,左一為聶小千,左三為高曉飛
那高曉飛團隊為什么要瞄上紅細胞?
紅細胞在臨床上,經常被誤會是最沒意思的細胞,她沒有細胞核、沒有 DNA、不能表達蛋白、不能繁殖復制,仿佛除了運氧,別無他用。但真的是誤會了。
紅細胞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大約占細胞總量的四分之一,每秒鐘就有兩三百萬個紅細胞新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就是說不存在染色體,沒有 DNA,不會遺傳突變,這就為人類的改造利用提供了條件 —— 即使改造以后,也無畸變可能。紅細胞也很「安全」, 紅細胞在人體循環系統中只能存在 120 天,之后它就會在肝脾中被清除,如同安全撤離。
這紅色的生命小舟,運載氧氣的同時,也是理想中的藥物載體 。
憑借在紅細胞領域的多年積累,高曉飛團隊注意到,紅細胞會天然歸巢于脾臟。歸巢是一個詩意的專業名詞,如同長大的飛鳥,還會定期回家看看。甚至,衰老的紅細胞,會在脾臟被溶解,結束這一生。
另一方面,脾臟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臟含有大量的免疫細胞,包括 B 細胞、T 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
如果能讓紅細胞裝載藥物,歸巢脾臟,那么它將成為「主動送貨上門」的精準免疫調控工具。
2020 年,《都市快報》在采訪高曉飛時寫道:「他們研發出個性化的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可用于治療痛風和血友病、苯丙酮尿癥等罕見病甚至癌癥。」
甚至癌癥,為什么說甚至,因為在當時看來,這個難度最大。
之所以癌癥在人體內不受控制,因為癌細胞可以逃脫免疫細胞的追捕。原本,免疫細胞為了避免傷及無辜,有一套免疫檢查機制。其中 PD-1/PD-L1 就是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免疫細胞帶有 PD-1,普通細胞帶有 PD-L1,兩者一接觸,確認過眼神,你是那個好細胞。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癌細胞也學「廢」了這套機制,腫瘤細胞通過高表達 PD-L1,與 T 細胞表面的 PD-1 結合,抑制 T 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從而實現免疫逃逸。
相當于癌細胞拿了一個好人卡,騙過了免疫細胞。PD-1/PD-L1 免疫治療藥物就是在這個原理上產生,通過阻止癌細胞使用好人卡,讓免疫細胞在敵后展開清剿行動。目前,PD-1/PD-L1 已是癌癥免疫治療的「主力之一」,根據統計預測,PD-1/PD-L1 抗體銷售額將接近 500 億美元。
但問題仍未解決:超過 80% 的患者最終會出現「免疫耐藥 」—— 即起初有效,但免疫系統逐漸「打不動了 」。
這也是聶小千從臨床一線向醫生了解到的。「免疫耐藥通俗地講,是有效的免疫細胞不夠用了,特別是在腫瘤內部。」 聶小千說。
而他們在紅細胞的研究中,似乎看到調動免疫細胞的新可能。既然發現紅細胞會歸巢到脾臟,那有沒有讓紅細胞攜帶藥物,進入脾臟改造并調動免疫細胞,重啟對抗癌細胞的免疫反應?
于是,在歸巢機制和免疫學原理的雙重啟發下,團隊提出全新構想 —— 用紅細胞遞送抗 PD-1 抗體,靶向脾臟,激活 T 細胞,逆轉免疫耐藥。這就是 WTX-212 的雛形,其將抗 PD-1 抗體穩定地「綁定」在紅細胞表面,在體內自然歸巢到脾臟,從源頭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
這里略過復雜而漫長的研發過程,聶小千所參與研發的免疫紅細胞藥物在首批臨床中等來了好消息,大部分患者都出現了腫瘤不同程度的控制,甚至出現兩例腫瘤完全消失。對團隊來說,這是一次階段性的勝利,但尚未到終點。擴大樣本量、進行更長期隨訪,仍需時間。
「 從科學研究到藥物研發,整個過程是團隊從零到一的原創。」 導師高曉飛如此強調,而他總是更強調的是,原創應用的背后,需要的是原創的科學發現。
去年博士畢業,聶小千選擇加入西湖生物醫藥,這正是實驗室所孵化的企業。她沒有考慮其他機會,博士之后的工作,完全是在博士期間的探索延續。其實,她早已習慣了這種節奏,讀博的過程,已經和科研轉化深深結合。
如今,臨床測試之外,團隊也在研發門診化的給藥方案。未來,只需要采集病人的血液,在門診的儀器中加以改造,再輸回給病人就可以離開了,并不需要住院。在癌癥病房里,當鮮紅的紅細胞再次回輸到病人體內,那也是希望重新回歸。
希望在歸巢,而聶小千的博「后」時間也剛剛開始。
關于西湖生物醫藥
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Westlake Therapeutics)是一家由科技創新驅動的新一代生物科技公司。公司正式運營于 2020 年 6 月,總部坐落于杭州。公司致力于利用天然生物學機制,開發新型細胞藥物與遞送系統。公司創新性地開發了全球領先的工程化紅細胞技術平臺 REDx,利用紅細胞天然富集到免疫器官的特性,進行工程化改造,使其具備喚醒免疫細胞的能力。公司已布局多個 First-in-Class 細胞藥物研發管線,針對癌癥、免疫和代謝等重大疾病。
公司自主研發的針對癌癥與慢性代謝疾病的紅細胞藥物產品已進入臨床測試階段。同時,公司也積極與多家生物醫藥公司合作開發更多具有突破性的新型藥物。公司目前已完成數輪融資,獲得來自國內外頂尖風投機構的支持,并持續吸引更多深耕于生物醫藥的人才加入,以加速推進現有細胞治療產品以及更多新型生物技術開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