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暫停背后:社會經濟信號與消費問題探討
今天來聊聊國補的話題。事先聲明,后面我會說不少比較犀利的話,希望大家多多擔待。
大家有沒有發現,就在618網絡購物狂歡節到來前夕,很多地區的國補暫停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地方沒錢了,發不起補貼了。全國3000億的國補資金,在前5個月就已經花掉了一大半。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如果618繼續發放補貼,下半年國補鐵定要入不敷出。所以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實政策時,必須把控好節奏,這就是國補暫停的核心原因。
不過,國內有部分喜歡用陰謀論看待權力的人,他們不關注國家到底花了多少錢、補貼了多少,而是猜測這些錢有多少被別有用心的人和執行者利用、套取好處,揣進了自己腰包。這種猜測當然有可能,但就當下網絡經濟發達的中國而言,補貼環節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并不大。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價格不實在、不實惠的東西,大部分人是不會買的。尤其是那些原本價格便宜,加價后再靠國補降回原價的商品,大多數網購消費者都會貨比三家。所以,這種糊弄人的國補噱頭,只要消費者懂得比較,就騙不了人。
然而,值得深入思考的重點并非在此,而是國補暫停背后預示著怎樣的社會經濟信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其實意味著國家對國補這種促消費手段的效果并不滿意。如果滿意的話,國家再臨時拿出幾千億補貼,讓618全程享受國補并非難事。但現在不掏這筆錢,就表明國家對這一年多來國補的效果不太認可。網上很多人說,與其國補不如直接發錢,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國家想必也意識到了這點。
那么,為什么國補效果不能讓國家和底層老百姓滿意呢?我認為核心原因在于,國補拉動消費的對象群體沒有觸及到最底層。直白點說,就是社會底層缺乏消費能力的人群,根本沒花到國補的錢,享受不到國補的好處。雖然國補使國家消費總量有所提升,但受益群體并非社會最底層,所以對改善民生的幫助不大。
此時,結合不久前國辦和中辦聯合發布的關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意見,我們就能有所感悟。意見中重點提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等問題,這表明國家決心進一步解決促進消費向下延伸的問題。但中國有句古話叫“知易行難”,說實話,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費水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極大。
從古到今,國內國外,能做好這件事的國家沒幾個。遠的不說,古代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近到現在的美國、歐洲以及周邊發達國家,都難免存在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人。
如今,我國的決心十分明顯,就是要徹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尤其是底層人群的消費力問題。中國執政者追求社會公平的理想一直堅定不移。這個目標固然很好,但確實過于遠大,困難重重,想完全實現不太現實。如果沒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的精神,根本無法達成。
普通老百姓消費能力差,原因頗為復雜。他們自身消費認知水平較低,很多人消費習慣也不好,月光族比比皆是。今天工資到手,明天就去吃龍蝦,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不考慮明天。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決策再好,落實再到位,也難以改變。
歸根結底,國家不能單純靠花錢解決問題,因為這些人不懂得合理使用金錢。真正解決問題的途徑是構建多元化的福利政策,像免費交通、百姓食堂、教育公平、廉租房等。對于那些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存在嚴重問題的人,只有將各個環節做細、做到位,才有可能改善現狀。單純發錢或者補貼,解決不了核心問題。
中國健全的社會福利機制必定是復雜的,真正有效的福利要切實落實到基本民生,而不是靠發錢讓消費習慣不好的人隨意揮霍。最后說說我的個人觀點,窮人之所以窮,并非單純因為沒錢,消費習慣和自身能力才是關鍵因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