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蘇超”的火爆出圈,江蘇又一次成為了輿論場關注的焦點。
“江蘇模式”的擁躉,習慣把江蘇和其他省份作比較。江蘇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地級市GDP總量都排在全國前100的省份,13個地級市合稱“十三太?!?,其他的東部發達省份,都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一些人將江蘇視為區域均衡發展的理想樣板,認為“江蘇模式”可以克服大城市,避免省會“虹吸效應”,讓人們在中小城市也可安居樂業,值得其他省份效仿。
江蘇“十三太保”是如何煉成的?
這首先是個技術問題。
在今日中國的“廣域市”邏輯下,一個地級市的總量,很大程度上是其轄縣多少、人口多寡決定的,人口越多的地級市,在算總量的時候自然就越占便宜。
我們來看蘇魯粵浙閩五省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部分人口數據。
這張表呈現的信息一目了然。
在這五個省中,江蘇不僅平均每個地級市人口最多,而且是唯一一個沒有300萬人口以下地級市的省。
300萬人口以下的人口小市,除非是資源型城市,很難進入全國GDP前100強,其他沿海省份之所以不能實現所有市都進百強,就是因為它們都有人口小市。
舉個例子,假如浙江人口倒數第二第三的衢州、麗水合并,人口最少的舟山回歸寧波,那么浙江就會和江蘇一樣——常住人口倒數第二的市,人口超過450萬(衢麗合并479萬人),常住人口倒數第一的市(湖州337萬人),人口超過300萬。人口少于300萬的城市,沒有。如此以來,只剩9個市的浙江,同樣可以每個市GDP都進全國前100。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劃多大,并不只考慮人口這一重因素,還要綜合管轄面積、轄縣多少等因素。
江蘇的地理條件,在中國所有省、自治區中是獨一份的。
劃個重點,因為江蘇是唯一一個除了少量低矮山丘之外,全境都是水域和平原的省。
江蘇人口密度接近800人/平方公里,在京津滬和港澳之外高居第一,而且人口分布比較均勻,所以江蘇的市平均面積還不到8000平方公里,但卻沒有一個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市。
與之相較,浙江、福建、廣東山區占比都很高,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內陸山區人口密度遠低于沿海,所以出現一些人口密度低、人口總量少但面積較大的市,是不可避免的。
譬如江蘇人口密度最低的鹽城市,2020年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96人,而浙江人口密度最低的麗水市,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公里145人,還不到鹽城的37%,所以麗水面積超過1.7萬平方公里,人口才200多萬,這樣的面積大市人口小市很難有和其他地市合并的空間,也自然很難躋身GDP百強。
當然,江蘇所有城市都能躋身“百強市”,也不只是靠人口堆出來的。江蘇的民富均衡水平,但江蘇不同地市的人均GDP,的確是各省份中最均衡的。
江蘇人均GDP最低的宿遷,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倡導“江蘇模式”的人由此說,江蘇的均衡不僅體現在各市的GDP總量上,還體現在整體都很高的發展水平上。
那么,江蘇發展整體上的高水平,可以復制嗎?
很難。
江蘇是全國僅有的全域各市都高度工業化的省,首先是老天爺賞飯吃。
中國整體上不是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發展工業的資源高度依賴進口。在這樣的經濟體,想要搞工業,最重要的三點,一是低成本的土地,二是低成本的運輸,三是低成本的勞動力。江蘇省這三點,占全了。
相較于粵閩浙三省,江蘇全境都是平原,蘇南的平原開發完了,蘇北還有平原。
歷史上,黃河反復奪淮,蘇北成了黃泛區,自然和蘇南形成了差距。但進入現代社會,治淮不再是無解之局,經過上世紀中葉的基建和整飭,蘇北已經成為宜農宜工的寶地。蘇北的淮安、宿遷等地,現在承接了大量從蘇南轉移的新能源、新材料、光伏等產業,對其經濟形成支撐,這和它們地處平原的條件是強相關的。
有人說粵閩浙三省也可以把很多工業企業從沿海平原轉移到內陸山區,但這三個省的山區真沒那么多可進行工業化開發的大片平地(其他省也有耕地指標紅線)。
運輸條件,更是現代工業發展的關鍵勝負手。江蘇十三太保,要么沿海,要么沿江,要么沿運河,要么是鐵路樞紐。
江蘇沿江八市(寧蘇錫常鎮揚泰通)的長江港口,很大程度上名為河港,實為海港。
從2024年起,交通運輸部公布分省和重點港口的貨物吞吐量數據。江蘇省沿江八市(含長江干支流和市域內運河)的貨運量估計在28.5萬噸以上,這超過了上海和浙江兩省的海運貨物吞吐量之和(24.8萬噸),也超過長江南京段以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六省市(含長江干支流在內所有航線)的總和(21.0萬噸),更是浙江全省內河航運總吞吐量(4.03萬噸)的8倍多。
同樣這八個市,其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900萬TEU。而長江上游六省市合計只有897TEU,不到江蘇沿江八市的零頭。
南京長江大橋的通航凈高僅有24米,南京以上長江航道的水深也較淺,這些都限制了大噸位船舶向上游的通行能力。由于江蘇沿江城市和上游沿江城市形成了準海港和河港的明顯分野,因而在鋼鐵、石化、化纖、造船等領域,江蘇控制了整個長江流域占支配性的產能,并且這些產能相對均衡地分布在了沿江八市。
再來看沿海。
傳統上,人們一般認為江蘇省的濱海航運條件較差,但實際上,江蘇省2024年的沿海航運吞吐量也有5.63萬噸,地處灘涂的鹽城市海運吞吐量也有1.71萬噸,超過了長江九江以上的所有港口。
換言之,鹽城這樣一個在沿海排不上號的航運條件,都超過了武漢和重慶。
而南通是江海聯運的要沖,連云港是亞歐大陸橋和大海的交匯之地,更不消說了。
江蘇既不沿海,也不沿江的三個城市,徐州、宿遷和淮安,都是沿運河的。
徐州和淮安甚至是交通部監測的重點港口城市。是四川省第一大港口,近年來興起的明星城市,用宜賓來作參照物,徐州內河航運吞吐量6007萬噸,淮安8135萬噸,宜賓957萬噸,徐州是宜賓的6.3倍,淮安是宜賓的8.5倍。
換言之,江蘇通過運河進行航運的城市,其航運條件都大大優于長江上游干流城市。
極其優越的交通和地形條件,讓蘇中蘇北的許多地市,能夠擁有內陸省份只有省會和少數強勢城市才可能擁有的產業。
富士康雖然做的是加工制造,但卻能夠解決納稅、就業和GDP的問題,淮安就有富士康。
汽車工業,在內陸省份幾乎必須布局在港口、鐵路樞紐或重要消費目的地(多數是省會),但在江蘇,濱海的鹽城,卻因為韓系的起亞,成為全省最大的燃油乘用車生產基地。
在內陸省份,需要幾個省會搶破頭的一些汽車、電子產能,未必都需要蘇南城市出手,蘇北城市就可以拿下。蘇南城市更是已經闊得可以把重化工和新能源產能直接往蘇北轉移了。
江蘇航運條件最差的兩個市,一是徐州。但徐州無論在普速鐵路時代還是在高速鐵路時代,都是京滬和隴海兩條關鍵鐵路線的交匯處,全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從計劃經濟時代就是中央重點投入的工業建設城市。
二是宿遷。但宿遷也是平原,承接蘇南的產業轉移沒有障礙,更因為京東,成為了全國重要的電商客服中心。而且,一個交通條件、資源稟賦都一般的城市,要發展工業無非另辟兩條蹊徑,要么搞礦(宿遷倒是沒有),要么搞特色產品(最典型的就是白酒)。恰好,江蘇三大名酒(洋河、雙溝、今世緣),洋河雙溝都在宿遷。
在內陸不少省份,非省會城市要有一個名酒就能甩開其他地市了,而在江蘇,白酒是最窮的市用來挽尊的產業。
海洋+長江+運河+鐵路+平原,江蘇是中國絕無僅有的天選之省。
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比較優勢”的理論。時至今日,這一理論仍有其現實指導意義,江蘇的地形和水網條件太特殊了,全省所有省轄市相較絕大部分內陸城市,都有發展制造業的顯著比較優勢。江蘇所謂的“均衡發展”,歸根結底是市場的選擇。蘇南許多企業之所以把產能轉移到蘇北,是因為賬算得過來。如果蘇北也是交通不便地形崎嶇之地,那蘇北是不可能大規模承擔蘇南產業轉移的。
其他省份效仿得了嗎?
顯然效仿不了。
無他,沒有江蘇這個自然條件。
只有沿海才能形成連片的工業化區域,而內陸地區的工業化,只能是點狀的——它必然以(主要是省會)為中心,一個省能有幾個所謂“”就很不錯了。這不是政策和規劃決定的,這是地理條件和市場規律決定的。
在網絡輿論場上,超大城市和強省會不受很多人歡迎。這是人性使然。大多數人并不天然生活在大城市,大多數人也并不想背井離鄉,誰不羨慕江蘇人能在家鄉中小城市也過得不錯呢?
但我要說的是,江蘇人的這種幸福,根本上源于江蘇的自然稟賦,而不是江蘇省方面的選擇。
在權力控制所有資源分配的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是可以完全決定工業投資布局。但到了市場經濟時代,絕大多數投資主體是民間,是外資,他們是要算投資的成本收益的,政府的規劃引導就不再是經濟地理格局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很容易聽到一種聲音,內陸某省類似日韓,把中心城市做得太大;江蘇類似,實現了所有城市的皆大歡喜。
但這真是德國和日韓的路徑選擇的區別嗎?
翻開地圖看一看。德國整體上就是一馬平川,平原+萊茵河+易北河的結構,和江蘇省的平原+海岸線+長江+運河的結構,何其相似乃爾?江蘇走上這條所謂的“德國式道路”,是自然而然的。
反觀日本、韓國為什么人口和經濟高度集中?因為日本和韓國都是典型的山地國家,不得不選擇平原+港口的交集作重點開發。廣東、浙江、四川……都是山區為主的省,廣東和浙江重點開發的區域,就是平原+港口,四川省為什么大部分資源只能搞?因為成都的空港鐵路港相當于內陸港口,成都就是“平原+港口”的交匯地。
有人會說,江蘇省都能實現全域工業化,別的省難道不行嗎?
別的省不可能所有市,都有江蘇這么好的自然條件。
遑論,中國在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實現全域工業化,從業人員(1.2億)只占全體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情況下,已經占了世界工業產能的三分之一強,那么別的省再大幅擴大工業產能,是準備把工業品賣到土星還是木星???
再說得直接一點,在江蘇,搞全域工業化,是不違背市場規律的。而在別的省份,搞撒胡椒面式的工業化,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是反效率的。
不是大家不想學江蘇,而是江蘇真的學不了。
江蘇是天生不偏科的頂級學霸,資質平庸的一般學生,抄不了他的作業。
來源:元淦恭說
近期熱門文章推薦
回復關鍵詞閱讀
- 無錫的精華,都被央視春晚整明白了(關鍵詞:央視春晚)
常熟造的“外貿神器”,讓中國小商家腰桿挺起來(關鍵詞:常熟外貿神器)
阿滿百香雞大戰紫燕百味雞,為何選擇南京(關鍵詞:紫燕百味雞)
年吞吐量剛破千萬的碩放機場,拿什么追趕樟宜機場?(關鍵詞:碩放機場)
一個研究院,默默給無錫“孵化”150多家高新企業(關鍵詞: 研究院 )
浙江非網紅小縣城,正在悶聲發大財(關鍵詞:浙江小縣城)
- 揚州毛絨玩具賣家做跨境,靠一個創意狂賺美金(關鍵詞:毛絨玩具)
- 如果不是蘇州這個園區,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可能要晚來兩年(關鍵詞:蘇州園區)
再一次被蘇南的鄉村震驚了(關鍵詞:蘇南鄉村)
南通出事,問題可能在豬身上(關鍵詞:南通)
一支穿云箭,中國創新藥出海千軍萬馬來相見(關鍵詞:創新藥出海)
上海嘉定看著臨港,眼里滿是自己年輕的模樣(關鍵詞:上海嘉定)
常州龍頭200億砸向淮安,這個全球第一穩了(關鍵詞:常州龍頭)
復活的蘇州,焦灼的東莞(關鍵詞:東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