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諸侯王分封體系是其鞏固漢初政權的重要策略,分為異姓王與同姓王兩大階段,總數存在動態調整。
一、異姓諸侯王:共8人
劉邦為聯合反項勢力及安撫舊貴族,分封異姓王,但后期幾乎全部鏟除:
1、楚王韓信:滅項羽首功,先封齊王,后改楚王。漢六年(前201年)被貶淮陰侯,十一年(前196年)被呂后誅殺。
2、梁王彭越:游擊戰牽制項羽,漢五年封王。十一年被誣謀反,遭誅殺剁醢。
3、淮南王英布:原項羽部將,投漢后封王。十一年因懼誅而起兵,敗亡于長沙王誘殺。
4、韓王韓信:韓襄王后裔,漢二年封王。后因封地近匈奴叛逃,投匈奴。
5、趙王張耳:舊趙貴族,漢四年封王。其子張敖繼位后因貫高謀反案被廢。
6、燕王臧荼:項羽舊部,漢三年降漢保留王位。五年反叛,被劉邦親征斬殺。
7、長沙王吳芮:百越領袖,唯一善終異姓王。采納張良計,獻地削兵自保,傳國五世。
8、燕王盧綰:劉邦發小,接替臧荼。漢十一年被疑勾結匈奴,叛逃后死于漠北。
異姓王結局統計(善終率僅12.5%):
二、同姓諸侯王:共10人
鏟除異姓王后,劉邦分封劉氏子弟以“屏藩皇室”,形成郡國并行制:
1、荊王劉賈:劉邦堂兄,戰功封王。漢十一年被英布擊殺,無嗣國除。
2、吳王劉濞:劉邦侄,接替劉賈封地。景帝時發動“七國之亂”,兵敗被殺。
3、楚王劉交:劉邦弟,文化修養高。善終,其孫劉戊參與七國之亂自殺。
4、齊王劉肥:劉邦庶長子,封地最大(73城)。善終,文帝時齊國被分七國。
5、趙王劉如意:劉邦三子,母戚夫人。呂后執政時被毒殺,年僅10歲。
6、代王劉恒:劉邦四子,母薄姬。呂后死后被擁立為帝(漢文帝)。
7、梁王劉恢:劉邦五子,呂后逼其娶呂氏女,殉情自殺。
8、淮陽王劉友:劉邦六子,改封趙王。被呂后餓死。
9、淮南王劉長:劉邦幼子,文帝時謀反敗露,自殺。
10、燕王劉建:劉邦八子,呂后殺其子嗣,絕后國除。
同姓王特點:
目的:替代異姓王,鞏固劉氏統治;
實權:自置官吏、征收賦稅(含人頭稅),近乎獨立王國;
隱患:封地占漢疆過半(53郡占38郡),埋下“七國之亂”伏筆。
三、分封政策的演變與終結
劉邦晚年意識到諸侯威脅,推行兩項關鍵措施:
1、白馬之盟(前195年):
與功臣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嚴禁異姓封王,并規定無功不得封侯。此舉旨在杜絕外戚權臣篡位(如后世的王莽、曹操稱王皆被視作篡位標志)。
2、同姓王替代異姓王:
除長沙國外,異姓王封地悉數改封劉氏子弟,形成“郡國并行”格局。
然而同姓王仍成尾大不掉之勢,文帝推行“眾建諸侯”(賈誼策),將齊、淮南等大國拆分;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至武帝“推恩令”才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總結:劉邦分封諸侯王總數
異姓王:共8人(含更替),僅長沙王吳芮善終;
同姓王:共10人(劉賈死后劉濞繼任),多死于政治斗爭,唯劉恒繼帝位。
劉邦通過分封實現政權過渡,又以同姓代異姓強化集權,其政策深刻影響了漢代乃至后世“非皇族不封王”的政治傳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