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驅動與數字賦能的實踐路徑
一、引言
農業產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的關鍵。福建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省份,在農業產業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深入分析福建省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現狀,總結發展成效、剖析現存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對于推動福建省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發展現狀與核心成效
(一)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
福建省已形成茶葉、蔬菜、水果、畜禽等10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規模實現突破。2024年,全省農業總產值達7200億元,增速連續三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區域品牌矩陣建設方面,茶葉產業的毛茶產量和產值均位居全國首位,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品牌價值合計超1500億元,出口額占全國的18%;食用菌產業的工廠化栽培產量達50萬噸,占全國的30%,古田銀耳、尤溪香菇出口覆蓋60余國;畜禽養殖領域,圣農集團白羽肉雞產業集群年產值突破500億元,河田雞等地方品種實現了“一雞多態”開發。
(二)科技賦能與設施農業升級
數字農業應用得到深化,全省建成9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推廣物聯網、區塊鏈技術。例如,浦城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水稻 - 油菜輪作全程數字化管理,畝均增效15%。設施農業規模也有所擴大,設施蔬果種植面積達162萬畝,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占比超40%。福清大欄養豬、南平零排放原種豬場等智能化項目降低人工成本30%。
(三)三產融合與品牌國際化
“福農優品”品牌戰略成效顯著,全省93個區域公用品牌、397個產品獲“福農優品”標識授權。2024年,品牌農產品溢價率達25% - 40%,帶動農戶增收1.2萬元/戶。休閑農業也不斷創新,武夷山茶旅融合項目年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沙縣小吃工業化生產線實現“中央廚房 + 連鎖門店”模式,全球門店突破9萬家。
三、典型案例與創新實踐
(一)浦城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該產業園在模式創新方面,整合水稻、油菜兩大產業,推廣“稻油輪作 + 智能農機”模式,實現冬閑田利用率100%,畝均產值提升至8000元。在技術應用上,部署土壤墑情監測、無人機植保系統,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20%,入選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二)圣農集團全產業鏈整合
圣農集團實現了縱向延伸,從種源研發(配套系白羽肉雞)、養殖到深加工(預制菜、羽絨制品),全產業鏈產值占比達85%。同時進行國際布局,在東南亞建設3個海外養殖基地,復制“工廠化 + 智能化”模式,出口額年增15%。
(三)區塊鏈溯源體系
該體系應用于武夷山茶葉、寧德大黃魚等產品,實現了“從茶園到茶杯”全程可追溯,歐盟市場準入率提升30%。
四、現存挑戰與瓶頸
(一)資源約束與技術轉化
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積僅0.6畝(全國均值0.9畝),丘陵山區農機適配率不足40%,資源約束問題較為突出,且農業技術轉化面臨一定困難。
(二)品牌溢價與市場滲透
福建省農產品在國際高端市場占有率不足10%,與日本靜岡茶、法國葡萄酒存在30% - 50%的價差,品牌溢價能力有待提升,市場滲透力度不足。
(三)人才與生態壓力
新型職業農民占比僅12%,低于浙江20%,農業人才短缺問題較為嚴重。同時,九龍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需投入50億元,生態壓力較大。
五、前瞻性建議與實踐路徑
(一)科技攻堅與裝備升級
設立丘陵農機專項基金,研發輕型采茶機、山地軌道運輸設備,目標是在3年內將設施農業占比提升至25%。推廣“數字農業大腦”,建設省級農業大數據平臺,集成氣象、土壤、市場數據,實現病蟲害預警準確率達90%。
(二)產業鏈與品牌國際化
采用“雙鏈融合”模式,復制沙縣小吃“中央廚房 + 冷鏈配送”經驗,打造茶葉、食用菌預制菜產業集群。突破RCEP市場,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加工基地,復制“福農優品”歐盟地理標志認證路徑,目標是在5年內使出口額翻番。
(三)生態治理與人才培育
推廣“稻漁綜合種養”,到2025年覆蓋50萬畝,減少化肥使用量20%,同步發展休閑漁業。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每年培訓1萬名數字農業技術員,定向補貼青年返鄉創業。
六、區域協同發展策略
福建省不同經濟區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明確的發展定位和重點任務。閩北綠色農業帶作為茶葉、雜交水稻制種核心區,重點建設武夷山茶旅融合示范區、建寧縣智慧種業中心;閩東南高優農業帶作為設施農業與休閑農業示范區,推廣連江鮑魚工廠化養殖、廈門智慧漁港體系;沿海藍色產業帶作為水產養殖與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寧德大黃魚國際品牌、詔安青梅精深加工集群。
七、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福建省農業產業現代化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一些挑戰。未來,福建省需以“特色品牌 + 數字技術 + 生態優先”為核心發展理念,通過種業創新突破資源約束,全產業鏈延伸提升附加值,數字化重塑生產關系,打造全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標桿。若能有效突破丘陵農機與國際品牌短板,福建有望成為“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東南門戶”。
未來的研究方向可聚焦于進一步優化農業科技研發與轉化機制,加強區域協同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探索更加有效的生態治理和人才培育模式,為福建省農業產業現代化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數據來源: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公報(2024);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評估報告;“福農優品”品牌發展白皮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