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魏王,自三國時代的曹操開始,便一直都是一個尊貴的封號。比如唐代魏王李泰,太宗李世民嫡次子,曾有意讓其取代太子李承乾。宋代魏王趙廷美,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三弟,曾被視為皇儲人選。元代魏王阿木哥,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兄長。
然而到了親王遍地走,郡王不如狗的明代,在其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之中,卻從未出現過哪怕一位魏王。那么沒有魏王,和明朝有魏國公是不是有聯系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太祖朱元璋劇照
明初的王爵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二十五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傳旨禮部,讓他們速速考定諸王冊寶制度及冊封禮儀,準備擇日行冊封禮。開國君臣的效率都很高,四月初一日,禮部就呈上了完整的冊封禮儀流程,老朱大筆一揮,同意。
四月初七日,皇宮奉天殿丹陛之東擺放了十座寶冊亭,親王冊封大典正式舉行。對于為何要封建諸王,朱元璋給出了解釋,意思就是大明初建,必須要有親王坐鎮四方,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上諭廷臣曰:“昔者元失其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群臣稽首對曰:“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一》
燕王朱棣劇照
那么十座寶冊亭對應的都是誰呢?我們來看一看:皇第二子朱樉封秦王、皇第三子朱棡封晉王、皇第四子朱棣封燕王、皇第五子朱橚封吳王、皇第六子朱楨封楚王、皇第七子朱槫封齊王、皇第八子朱梓封潭王、皇第九子朱杞封趙王、皇第十子朱檀封魯王、皇從孫朱守謙封靖江王。
明初親王權勢滔天,王府屬官見到親王,要自稱臣。王府左相、右相,都是正二品的高官。擁有高大宮墻的親王府,以其三十萬平方米的面積(比較一下,首爾景福宮的面積不過十二萬平方米),簡直可以被稱為王宮。
皇宮有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王宮有承運殿、圜殿、存心殿。皇宮有社稷壇、太廟,王宮也有社稷廟、宗廟。除此之外,每位親王不但都擁有三護衛,還可以節制本省軍事。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諸王》
明代親王府復建
我們再來看看九位親王的封號,秦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都是戰國七雄之一,吳王是朱元璋稱帝前的爵位,晉國、魯國都是春秋時代的大國,唯有潭國以地為名(潭王封國長沙,當時稱為潭州)。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拋出一個疑問,同屬戰國七雄的魏國和韓國,為什么沒有成為朱元璋兒子的封號呢?
公爵和親王封號轉換
早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手下就已經有了公爵。吳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討伐張士誠的大軍功成班師,回到了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大喜過望,當即大封功臣,其中右相國李善長封宣國公、左相國徐達封信國公,平章常遇春封鄂國公。
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明,年號為洪武。當時的明軍正忙著南征北伐,掃滅元朝余孽,老朱也準備等他們班師回朝之后再大行封賞。
常遇春畫像
洪武二年(公元1371年)七月初七日,鄂國公常遇春在行軍至柳河川之時,突然暴疾而卒,終年四十歲。朱元璋大為悲痛,不但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謚曰忠武,還親自寫下祭文,其中有兩句話至今讀來令人酸鼻:“將軍在時朕實所倚,將軍既往將誰與謀?”
就在老朱封建諸王后不久,元順帝死于應昌,明軍隨即將此處攻克,抓獲皇孫、后妃、諸王、官員無數。當年十一月,征虜大將軍、中書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率領大軍返回京師。朱元璋親自到龍江迎接北伐將士,隨即下旨大封功臣。
本次共封公爵六人,其中宣國公李善長進封韓國公、信國公徐達進封魏國公、開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子常茂封鄭國公、平章李文忠封曹國公、都督府右都督馮勝封宋國公、御史大夫鄧愈封衛國公。
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右丞相徐達與朕同鄉里,朕起兵時即從征討四方,摧強撫順,勞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八》
李善長劇照
鄭國、曹國、宋國、衛國,都是春秋時代的大國。行文至此,答案呼之欲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建諸王之時,之所以沒有韓王和魏王,是因為有韓國公和魏國公。那么可不可以既有魏國公,又有魏王呢?
-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明代的親王、公爵雖然不像漢代諸侯王那樣有自己的封邑,但在朱元璋心中,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所在地,和親王、公爵其實是對應的。
我們來舉個例子,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時候,宋國公馮勝正督率兵馬,在開封為自己的女婿周王朱橚修建宮殿。當時天象示警,應于宋國的國都大梁一帶,朱元璋立刻寫信給馮勝,讓他要提高警惕。
遣使赍敕諭宋國公馮勝曰:“今天象有警占在大梁,乃爾所封之地。爾今正在彼處,當早夜謹畏。”—《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七》
開封周王府復原圖
又比如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的時候,楚世子朱孟烷請求到河南境內采買人口,被四伯朱棣一口回絕,還特意指出河南是他五伯周王的封地,不可擅自入境瞎搞:“且河南,汝伯父周王封地”。
換句話說,明初親王、公爵的封號,都可以找到實際對應地,這也意味著兩者之間的封號不能相同,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例子。
鄧愈,開國六公爵之一的衛國公,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去世,終年四十一歲,追封寧河王,謚曰武順。鄧鎮,寧河武順王庶長子,守孝期滿之后,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襲爵。然而奇怪的是,鄧鎮的爵位并非衛國公,而是改成了申國公。
今爾服已除,朕思愈勞,命爾襲封申國公。恪守前業,思紹勛勞,是善成于后者也。爾惟欽哉。—《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三十》
鄧愈畫像
衛國,春秋時代的姬姓諸侯國,其第一代國君康叔,是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申國,不過是西周初年受封的姜姓諸侯國,身份上遠低于衛國。鄧鎮的爵位從衛國公變成申國公,相當于降了一個檔次。
這里的表面原因,在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朱元璋第二次封建諸王,其中年僅兩歲的皇第十五子朱植被封為衛王。然而實際上相對于其他開國功臣來說,鄧愈屬于帶資入股,老朱有心對鄧家勢力進行打壓。所以鄧愈嫡長女嫁給秦王作為次妃,庶長子改封小國,也是一個證明。當然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點,那就是衛國公與衛王不可共存。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因為胡惟庸案的余波,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自殺,其孫女婿鄧鎮也受牽連慘遭誅殺。
魏國公徐達劇照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朱元璋第三次封建諸王,由于已經沒有了韓國公,皇第二十子朱松被封為韓王。一百年之后的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八月,明憲宗朱見深第十四子朱祐楷被封為申王。
結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魏國公徐達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追封中山王,謚曰武寧。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中山武寧王長子徐輝祖襲爵,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削爵幽于私第。
在徐輝祖削爵期間,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沒有動用魏王這個爵位。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徐輝祖去世,其子徐欽襲爵魏國公,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罷為民。
朱棣駕崩后,仁宗朱高熾即位,隨即恢復了徐欽的爵位,故而在同時封其諸子為親王的時候,仍然不需要用到魏王。此后徐家子孫都能正常襲爵,一直到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京被清軍攻陷,魏國公一爵才被廢黜。
因此按照本文的分析,明代出現魏王的唯一機會,在于徐輝祖被削爵幽禁期間,但朱高煦選了更有野心的漢王,朱高燧選了同為大國的趙王(原趙王朱杞早已夭折),估計都不愿意和外祖父徐達的魏國產生聯系。至此之后,魏國公地位穩固,明朝自然不可能再出現魏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