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職場中,“職場牛馬”一詞頻繁出現在我們的日常對話和社交媒體中。我們用它來自嘲,調侃自己在工作中的無奈。然而,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心理機制和現實困境?是什么讓“牛馬”現象在職場中如此普遍?我們又該如何打破這種困境,找到真正的職業幸福感和生活平衡?在本文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關浩光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度剖析。
01
“職場牛馬”背后的心理機制
最近熱播的《長安的荔枝》,以唐代小吏李善德的命運,揭開了古代“職場牛馬”的真實生活——為官十八年才勉強湊夠首付買房,卻因同僚算計,被迫接下“從嶺南運送鮮荔枝”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一幕,很像今天的我們:拼命工作卻依然面臨壓力,兢兢業業卻總被甩鍋,最終活成了“職場牛馬”,只能深諳唐詩“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無奈,并遙嘆晉代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可惜“斯人不可復聞”。從唐代官場到現代職場,歷史仿佛一個循環。
“牛馬”本是農耕時代的重要勞動力,如今卻被用來形容那些任勞任怨、加班加點卻回報有限的職場人。“打工人”“職場牛馬”等自嘲詞匯的流行,并非偶然,而是社會競爭、經濟壓力與特殊企業文化的共同產物。
職場人流行用“牛馬”自嘲,看似自我貶低,實則暗藏智慧。這種自我污名化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通過主動接受“牛馬”的標簽,接納控制不了的局面和允許不好的結果,這樣職場人就可以不用直面人生,并能卸下生活中不切實際的期待,獲得某種心理釋然。
這種自我污名化自古至今都十分流行,例如唐代李商隱在《蟬》中以吃不飽的昆蟲比喻自己“舉家清”,宋代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以“閑人”自嘲。
更妙的是,這種自嘲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身份認同。當“打工人”“牛馬”成為我們的共同代號,實際上構建了一個跨越行業和企業的隱形聯盟。在這個聯盟里,一個簡單的表情包就能傳遞千言萬語,一句“牛馬精神”勝過萬句雞湯。這不是簡單的抱怨,而是一種特殊的群體智慧——我們用幽默消解壓力,用自嘲建立聯結。
這種集體自嘲背后,是當代職場人才能心領神會的默契。當組織高喊口號時,我們用黑色幽默保持清醒;當壓力山大時,我們在表情包里找到共鳴。這既是應對現實的生存策略,也是屬于這個時代的身份標記。
02
“牛馬”是如何煉成的?
人們對工作的態度,在過去這么多年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例如60后的員工曾經以獻身工作為榮,不輕言離職,但是00后的年輕人卻著重個性,強調工作和生活互補及生命的價值,有時更因為老板不聽話而離職。
近年來,超時工作成為很多行業的潛規則。從互聯網大廠到中小創業公司,從科技企業到傳統行業,“自愿加班”逐漸演變為職場生存必備技能。
同時,近幾年高校畢業生源源不斷地涌入就業市場,2024年高校畢業生達到了1179萬。中核集團發布的一份數據顯示,他們今年招聘的1730個崗位接收到了119萬份簡歷。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在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勞動者議價能力被嚴重削弱。
另外,在降薪裁員潮中,為了保住飯碗、避免斷供,職場人不得不化身“拼命三郎”。去年電影《逆行人生》正是這種困境的寫照。
《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將一個孩子養育至18歲成年平均需要花費近53.8萬元,養育至本科畢業需要68萬元。而在一線城市如上海,這個數字更是突破百萬大關。對于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的頂梁柱來說,這份壓力尤為沉重——他們不僅要承擔子女高昂的教育支出,還要肩負起為父母養老的重任。
在這樣的壓力下,職場人別無選擇,唯有咬牙拼命工作。
吃苦文化的代際傳遞,也為“職場牛馬”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流傳千年的古訓,早已深深鐫刻在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中。從孩提時代起,這種價值觀就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重機制,被不斷強化和傳承。
這種文化傳承下培養出的學生,進入職場后自然也延續著同樣的思維模式。進入學校聽老師的話,進入職場要聽領導的話。
吃苦文化制造了一個怪圈:父母一代用自己吃苦的方式教育子女,子女又將這種方式帶入職場并傳遞給下一代。它讓超時工作、自我壓榨被合理化,甚至被美化為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企業里的高管也是這樣一路走來,作為全球知名女性之一,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曾出版《向前一步》,書中展現的是一位在事業與生活之間游刃有余的“超人”形象。而事實上,這種文化正在透支年輕人的身心健康,也阻礙著創新思維和批判精神的培養。
03
“牛馬”如何破局?
“牛馬”現象在各個國家都有,只是表現的形式和程度不同。
亞洲國家的內卷表現得更加顯性,亞洲國家的“牛馬”普遍面臨工時長、工作強度大的問題。比如日本的“社畜”文化,其實質和“牛馬”一樣。日本企業強調忠誠和奉獻,并且職場中等級森嚴,過勞死在日本十分普遍。而韓國的年工作時長為1900小時,排名OECD(經合組織)國家第一,并因此造就了韓國年輕人盛行的“五拋世代”(拋棄戀愛、結婚、生育、住房、人際)。
歐美國家同樣存在“牛馬化”問題,只是更隱性化。無論是零工經濟從業者、低薪服務業人員,還是高薪的投行精英和科技行業從業者,都面臨超長工時、高壓競爭的問題。然而,歐美更完善的法律保障、社會福利和強大的工會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種困境,使得勞動者的權益和話語權相對更有保障。
“牛馬”困境下,員工付出極大代價。過長工作時間和高強度工作嚴重危害員工身心健康,引發職業倦怠、情緒耗竭、抑郁癥等心理問題。這種困境還限制員工職業發展,使他們忙于執行性工作,無暇提升技能,陷入“低質量勤奮陷阱”。長時間加班也讓年輕人無暇戀愛,引發家庭矛盾,如“喪偶式育兒”,進而破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牛馬”困境同樣反噬企業。它不僅無助于提升員工績效,還可能導致優秀人才流失。長期過勞引發的情緒耗竭,會通過工作倦怠影響員工表現和離職意愿,降低認知靈活性和風險承擔意愿,削弱創新能力,使員工難以進行創造性思考。此外,這種困境還會助長不良組織文化,如形式主義和偽奮斗,表現為無效加班和朋友圈曬加班等表演式努力。長期高壓環境滋生的這些問題,會影響企業健康發展。
破局職場困境,需要各方面的協同變革。
在企業層面,要進行管理優化與人文關懷。企業需革新管理理念,摒棄“唯工時論”。推行人性化的工作制度,如“彈性工作制”,有助于提高員工滿意度和生產效率,吸引人才并降低離職率。有條件的企業應設立員工關懷計劃,提供心理咨詢等人文關懷。
在個人層面,則需要認知升級與策略調整。職場人需建立清晰的職場邊界意識,學會對不合理要求說“不”。心理學研究表明,懂得合理拒絕的員工職業倦怠感更低。職場人應從“執行者”轉變為“價值創造者”,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中,聰明的職場人積極布局“第二賽道”,作為一種職業風險對沖策略,確保自己永遠有選擇權。真正的職場智慧在于聰明地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提升個人能力,關注自身健康和心理健康。
破局“牛馬”命運,并非無解。無論是李善德的絕地反擊,還是當代打工人的“躺平”與“覺醒”,都讓我們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困境,共同尋找突圍的可能。正如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說:“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情。”
真正的職場突圍,不在于拼命向前拉車,而在于看清方向,選擇更聰明的奮斗方式。職場不應該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苦役,也不應該只留下“皮囊”,而應該是一片讓每個人都能綻放光彩的舞臺,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教授簡介
關浩光博士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在加入中歐之前,他任職于同濟大學管理高等研究院,曾擔任經濟與管理學院組織管理系系主任。
關博士畢業于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并獲得組織與戰略學博士學位,此外,他還擁有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環球商業和管理學碩士學位。關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培訓、領導力和偏差行為。
封面和文中圖片由POOK AI生成。
編輯| 田佳瑋
責編| 岳頂軍
歡迎點擊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歐!
你還可以在這些平臺關注中歐
關注中歐官方視頻號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