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著手機屏幕里那個踮腳的小身影,聽見奶聲奶氣的喊話穿透夜色:“我一個人。”“給警察叔叔說,別跟爸爸媽媽打電話?!边@句話,讓我眼角濕潤了。
合肥某小區,一名女童因母親上夜班獨自在家,隔著防盜窗向路人求助。小女孩隔著窗戶輕聲說話,聲音不大,卻讓人揪心。她一個人在家,餓了沒人管,想出門,門被鎖了,看到樓下路人,便喊話求助。
小女孩跟路人說:“我一個人。”又反復叮囑:“你不要跟爸爸媽媽打電話,給警察叔叔打電話。”并且再一次強調,“你給警察叔叔說,別跟我爸爸媽媽打電話?!?/p>
看著視頻里那個小小的身影,這孩子才多大啊,就知道媽媽上夜班是“拋下自己”去討生活。她或許還不懂離婚意味著什么,但本能地知道不能麻煩爸爸——那個可能已經消失在生活里的身影。
當同齡人還在為零食撒嬌時,她已經學會在餓肚子時先請路人點外賣,發現門鎖了又趕緊改口找警察。這份冷靜和懂事,哪是孩子該有的“聰明”?分明是生活逼出來的生存本能。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太懂事的孩子。她不想麻煩父母,因為她明白,他們已經在盡力了。她的懂事讓我感動,也讓我心酸。一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卻提前學會了體諒和擔當。
對一個孩子來說,懂事的背后,是缺失的陪伴、無力的選擇。而對于那位母親,當她看到這一切,內心又該有多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固然令人心碎,但“親欲養而子不得伴”的遺憾同樣沉重。她也許已經拼盡全力去維持生活,卻依然無法做到兩全其美,想陪孩子卻要為五斗米折腰,想給孩子完整的家卻敗給現實的巴掌。
在生活中,在網絡曝光的各類視頻里,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孩子。他們熟練地熱冷飯、反鎖房門、背熟110,這些本事看得我心頭發顫。
中國有句老話,把苦難說成是"成長的財富",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簡直是往傷口上撒鹽!
當我們還在爭論該不該給自家孩子報興趣班時,獨自面對黑暗,吃著一個人的晚餐,在寂靜的夜里,擔心受怕,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將是小女孩,以及其他同樣家庭孩子童年的全部。
他們可能沉默寡言,也可能異常懂事,就像城市叢林中的小獸,早早學會在生存本能與情感需求間尋找平衡。
今天,我要說句狠話:該羞愧的不是這對母女,是我們所有人。是那個讓媽媽必須上夜班的工廠,是對單親家庭視而不見的社區,是整個裝睡的社會。
看看當地的官方通報,“民政、婦聯、社區已與女童母親溝通,正在積極幫助其解決家庭實際困難,解決好夜間女童無人陪護問題。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
上述回應中提到的舉措挺好,但非要等到防盜窗里的孩子哭聲撕開夜幕,視頻頂上熱搜,那些本該主動張開的保護網才姍姍來遲?
那個女孩說“找警察叔叔?!保@然,她知道,“有困難,找警察”??扇粘I钪校嬲搸退?、也能幫她的,難道只有警察嗎?
單親媽媽所在的小區,物業之前有沒有了解過她的困難?有沒有在她深夜出門工作時,想過幫她照看一下孩子?有沒有在業主群里發出呼吁,讓鄰居有時間的話多一些支持幫忙?
如果有人愿意多問一句、多看一眼,也許就不會出現一個孩子餓著肚子獨自在家的畫面。
當地社區呢?居委會、街道辦每天都在處理各種事務,但有沒有真正把目光投向那些最脆弱的家庭?有沒有對轄區內的單親家庭做過摸底?有沒有為她們提供一些支持?比如臨時托管、心理疏導、或者僅僅是定期走訪?
而企業,尤其是那位母親所在的企業,有沒有考慮過員工背后的沉重?一個帶著孩子生活的單親女性,上夜班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孩子可能整夜無人照顧,意味著安全風險隨時存在。
那位單親媽媽為什么要鎖門?要是孩子獨自出門,后果是什么?如果企業能稍微調整崗位安排,比如盡可能調到白班,給予一點體諒,是不是就能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
我還有個更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給單親家庭發“親情券”?拿著這券,孩子可以免費去游樂場,媽媽能領心理咨詢券。企業招單親媽媽,政府給稅收優惠。社區里設個“親情驛站”,周末組織親子活動,讓那些破碎的家庭至少能給孩子留點溫暖回憶。
那個小女孩為什么說“不要找爸爸媽媽”, 她只是想給這個本就殘缺的家庭,留下最后一點尊嚴。而我們呢?我們有沒有為她守住這份尊嚴?
她不需要同情,她需要的是一個能托住她的世界。
如果連一個孩子的生活都無法保障,連一個單親母親的基本需求都被忽視,那我們所謂的文明,所謂的進步,又在哪里?
該羞愧的不是那個孩子,也不是她的父母。而是每一個明明可以為此多做一點,就有可能改變這個家庭和孩子現狀,卻選擇視而不見的人。
再次提醒,這位小女孩只是一個縮影。
根據《2020 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全國有 3.3% 的兒童因為父母離異或喪偶,只能與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總數高達 1.08 億。
這意味著,一個數量如此巨大、相當于整個日本人口的未成年人群體,正在經歷某種形式的家庭殘缺。他們中有的像這個女孩一樣獨自在家,有的寄居在親戚家中,有的隨母親輾轉漂泊。
他們不是問題兒童,他們是被現實推到邊緣的一群孩子。他們的成長環境,遠比我們想象的更艱難。
我們不能再把這一切當作“正常”,要學會看見這些孩子的存在,而不是將他們當作“正常”的一部分忽略掉。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边@是一句非洲諺語,也是美國黑人女小說家托妮?莫里森曾提及的教育觀念。我覺得,這句話不是詩意的比喻,而是對生命最真實的描摹。孩子的成長,從來不只是父母的責任,而是一個社區、一個社會共同的擔當。
對于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如果連一句關心都沒有,連一點幫助都不愿伸出,那我們又怎能安心地說自己是文明的社會?
一億兒童的孤獨,當然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代人的命運。我們今天的選擇,將決定他們未來的人生底色。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緣讀到的朋友滿意,如您喜歡,煩請給文章一個點贊、在看或者轉發,也請關注我的公號。
感恩生命里與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時光饋贈的溫柔奇跡。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