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年有上億人得過一次或多次食源性疾病。據估計,我國平均每年發生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約數十萬起,發病人數約千萬人次。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入食物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質的一類疾病。
食源性疾病既包括傳統的食物中毒,也包括因為攝入食物后引發感染導致的腸道傳染病、食源性寄生蟲病、人獸共患傳染病、食物過敏,食物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有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等三種因素。其中微生物病原(生物性因素)是我國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占40%-50%,常見的、危險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包括:
1、細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空腸彎曲菌和大腸桿菌。
2、寄生蟲:賈第蟲、旋毛蟲。
3、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諾如病毒。
由于細菌占微生物病原的80%左右,因此,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由細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首要問題。
食源性疾病有什么臨床表現?
食源性疾病常發生在5-10月。不同病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出現癥狀的時間有差異,可能在剛吃完食物就出現癥狀,也可能在幾天或者幾周之后才出現癥狀。
多數食源性疾病的癥狀在吃完食物2-3天之內出現。食源性疾病最常見的癥狀是胃痛、嘔吐和腹瀉。
細菌性食物中毒:臨床表現以急性腸胃炎為主,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嘔吐較明顯,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有時帶血和黏液,以上腹部及肚臍周圍疼痛比較常見,且腹瀉頻繁,多為黃色稀便和水樣便。
侵襲性(如沙門菌等)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發熱、腹部陣發性絞痛和黏液膿血便。
食源性疾病可造成長期的健康問題,污染的食物可以引起非常嚴重的疾病,包括癌癥、關節炎和神經系統疾病等。對嬰兒、病人、孕婦和老年人來說,食源性疾病的后果往往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患上食源性疾病該怎么辦?
有腹瀉時應該及時補充液體以防止脫水。如果發生多次腹瀉,水樣便或便血,或腹瀉超過3天,應立即就醫。
在患病期間及癥狀消失后2天內盡量不要接觸食物或做飯。如果做飯,應先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并在做飯過程中多洗手。
夏天很容易發生食源性疾病,大家可不要掉以輕心哦!
編輯 | 馬博士健康團 來源 | 馬博士健康團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合作 | faye.feng@ignitehealth-gp.com
● 魚油和魚肝油,傻傻分不清?一字之差,功效大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