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以紅一方面軍為主,整合紅十五軍團及陜南紅74師等部,組建第115師,全師編制1.55萬人,是八路軍中兵力最雄厚、裝備最精良的師級單位。
115師作為八路軍“尖刀”,首要任務是開辟華北敵后戰場,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其首戰平型關(1937年9月25日)殲滅日軍千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提振了全國抗戰士氣。到1937年12月時,具體各級領導成員等情況如下:
一、師部領導成員
師長:林彪(1937年8月25日任命)
政治委員:聶榮臻(1937年10月由副師長改任)
參謀長:周昆(1937年8月任職,1938年3月失蹤)
政治部主任:羅榮桓(1937年10月恢復政治機關名稱后任職)
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當時才23歲),非國民政府核定編制,實為“自建團”。
師屬騎兵營:營長劉云彪
師直屬炮兵營、輜重營,后留守陜甘寧,未赴前線。
二、師部機關
司令部:
作戰科科長:王秉璋(1938年3月任參謀處長,代行參謀長職責)
偵察科科長:蘇靜(原名蘇孝順)
管理科科長:石新安
政治部:
組織部部長:黃勵(1939年3月正式任命,1937年12月實際負責)
宣傳部部長:肖向榮
鋤奸部部長:朱滌新
民運部部長:潘振武
供給部部長:鄺任農
衛生部部長:戴正華
三、主力作戰部隊
(一)第343旅(紅一軍團血脈)
旅長:陳光
政委:蕭華
副旅長:周建屏(1937年任職,1938年6月病逝)
參謀長:陳士榘
下轄團:
第685團(前身為葉挺獨立團,紅軍核心主力):
團長:楊得志(當時26歲)
政委:吳文玉(即吳法憲)
補充:在1938年4月的各級領導成員名單中增加了:副團長梁興初,參謀長彭明治,政治處主任王鳳鳴。
第686團:
團長:李天佑(當時23歲)
政委:楊勇(當時24歲)
補充:在1938年4月的各級領導成員名單中增加了:參謀長彭雄,政治處主任曾思玉。
補充團(1937年12月組建):
團長:鄧克明
政委:符竹庭
補充:在1938年4月的各級領導成員名單中增加了:參謀長劉德明,政治處主任楊忠。
(二)第344旅(紅十五軍團血脈)
旅長:徐海東
政委:黃克誠
參謀長:盧紹武
下轄團:
第687團:
團長:張紹東(1938年2月叛逃)
政治委員:崔田民
補充:在1938年4月的各級領導成員名單中調整為:團長田守堯,政委趙凌波
第688團:
團長:陳錦秀
政治委員:劉震
補充:在1938年4月的各級領導成員名單中調整為:團長韋杰,副團長譚健,參謀長張池明。新成立了第689團:團長韓先楚,政委崔田民,政治處主任黃惠良。
四、山東地區抗日武裝(歸115師指揮)
1.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
軍政委員會主席:理琪
副主席:呂志恒
政治部主任:林一山
2.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
司令員:廖容標
政治委員:姚仲明
副司令員:馬耀南
政治部主任:趙明新
3.八路軍魯東游擊第7支隊
司令員:馮國祥
政治委員:鹿省三
參謀長:孫漢三
政治部主任:王誼之
4.八路軍魯東游擊第8支隊
司令員:馬保三
政治委員:張文通
副司令員:韓明柱
政治部副主任:李文
5.第10支隊
司令員:張維翰
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6.人民抗日救國軍
司令員:劉景良
軍政委員會委員:邢仁甫
政治部長:周硯波
八路軍第115師后續在1937-1938年期間,進行了三次分兵:
聶榮臻率獨立團創建晉察冀軍區(華北野戰軍前身);
陳光、羅榮桓率343旅入魯組建山東軍區(后為東北野戰軍);
黃克誠率344旅南下成立新四軍第三師(后為第39軍)。
至抗戰結束,115師血脈覆蓋四野、三野、華北野戰軍三大主力,成為人民解放軍“種子部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