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也有自己的“小名”?
沒錯,這件彩陶瓶的小名
就叫“陶二妮”
物如其名
彩陶和鯢魚正是“陶二妮”的兩個關鍵元素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鯢魚紋彩陶瓶
01
網紅“陶二妮”
見證5000多年前的農耕文明
“陶二妮”出土于甘肅天水市甘谷縣西坪遺址
它長得十分“樸實”
小口、長頸、平底
頸部的堆紋仿佛一條“項鏈”
腹上部的雙耳既方便系繩
又方便人們雙手拿著
最重磅的部分便是“陶二妮”的腹部
是黑色的人首形鯢魚圖案
鯢魚身著斜格紋“外套”
一對短臂向外伸出,尾部彎曲
整體呈首尾相連的狀態
有專家認為,這種人面魚身的圖案
或許是古人對伏羲形象的抽象表達
據專家分析
鯢魚紋彩陶瓶應該是盛酒類液體的容器
具有禮樂、祭祀等功能
釀酒需要糧食
因此只有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才可能會有富余的糧食用于釀酒
畢竟要先“吃飽”,才可能“喝足”
由此可見
5000多年前當地的農耕文明程度已經不低
02
它是網友喜愛的“陶二妮”
更是彩陶界的“扛把子”
“陶二妮”的家鄉甘肅
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彩陶的地區之一
也是中國彩陶最為發達的地區
經過仰韶、馬家窯、齊家、四壩、辛店、沙井等文化
歷時5500多年
甘肅彩陶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發展史
其中馬家窯文化的彩陶
更是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
代表著中國彩陶藝術燦爛輝煌的成就
“陶二妮”的外形
與我們現在的玻璃瓶差不多
都是小口、長頸、平底
看似普通,卻能從彩陶界脫穎而出
憑借的是什么?
△鯢魚紋彩陶瓶“陶二妮”和以其為原型的可以拆卸的文創產品。
據專家介紹
鯢魚紋彩陶瓶“陶二妮”
屬于仰韶文化晚期的石嶺下類型
瓶身上的鯢魚紋
既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寫實繪畫風格
也顯示出晚期紋飾抽象化、幾何化的發展趨勢
而且“陶二妮”保存十分完整
因此它在中華文明連續性上
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標志性器物
03
“陶二妮”帶你了解石嶺下類型彩陶
△甘肅彩陶分布圖
石嶺下類型彩陶
因發現于甘肅武山縣城關鎮石嶺下村而得名
其年代約在公元前3800~前3300年
是仰韶文化向馬家窯文化過渡的一種文化類型
據專家考證
石嶺下類型彩陶
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洮河流域
以泥質紅陶為主,多呈橙黃色和磚紅色
器形以喇叭口的平底瓶和平底罐為主
另外還有缽、碗、盂、曲腹盆、尖底瓶等
△兩件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的鯢魚紋彩陶瓶,右側這件出土于甘肅武山縣馬力鎮付家門村種谷臺遺址。
石嶺下類型彩陶構圖疏朗
保留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特點
如圓點、三角、渦紋均脫胎于廟底溝類型
這種鯢魚形象或許是當時先民們
對鯢魚真實樣貌的寫實表現
下面插播一條廣播:
你們的朋友“陶二妮”
正在甘肅省博物館等著你
歡迎大家線下相會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