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相關部門發布通知,將對近期在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廣受關注的“網絡熱門車型”進行質量抽檢。此次抽檢的目的明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高速擴張的背景下,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防止“流量至上”掩蓋了技術短板和安全隱患。
之所以如此,根源有三點:
一是消費信任危機初現端倪
隨著電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關于電池續航虛標、充電故障頻發、智能化系統不穩定等問題的投訴數量逐年上升。部分消費者開始質疑“網紅車”的實際表現是否與其宣傳相符。
二是行業競爭加劇下的浮躁風氣
國產電車品牌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紛紛加快新車迭代速度,將原本的36個月開發周期降低至12個月,有的品牌甚至一年做多款車型。這種“快節奏開發模式”犧牲了品控和測試周期,埋下潛在風險。
三是政策監管趨于嚴格化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已經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在爭奪存量市場下,必然會強化對新能源汽車的質量監管,從而實現優勝劣汰。此前,從電池安全、軟件系統到整車制造標準都有新的規范出臺就是為了促進電車產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此次抽檢是對市場的一次“體檢”,也是對車企合規性的一次全面檢查。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國產電車在政策刺激下如烈火烹油發展,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續航能力“注水”現象嚴重
許多廠商宣稱NEDC或CLTC工況下的續航里程可達700公里以上,但實際使用中普遍縮水20%-30%,尤其是在冬季低溫環境下,續航縮水更為明顯。這不僅影響用戶體驗,也損害了品牌信譽。
二是電池安全與熱管理技術仍需提升
雖然頭部企業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的CTP技術已經具備較高安全性,但中小廠商由于成本控制壓力,可能在電池模組設計、BMS(電池管理系統)方面存在缺陷,導致電池起火、自燃等事故時有發生。
三是智能系統穩定性差,軟件BUG頻出
國產電動車普遍搭載高算力芯片和智能座艙系統,但由于軟件開發周期短、測試不充分,常常出現語音識別失敗、導航地圖卡頓、自動駕駛輔助功能誤判等問題。部分車型甚至因系統漏洞被黑客攻擊,引發安全擔憂。
四是售后服務體系尚未健全
隨著電動車保有量的增加,售后維修、配件供應、電池更換等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廠家往往強制規定霸王條款,要求車輛必須在4S維修,導致車主維修成本居高不下。車主電池發生磕碰被鎖車后,第三方維修工幫助車主解鎖,結果多位維修工被判刑。
五是價格戰壓縮利潤空間,倒逼降本增配
近兩年來,各大車企陷入激烈的價格戰,部分車型售價已低于成本價。這種策略短期內提升了銷量,但也可能導致用料減配、零部件偷工減料,最終影響整車品質。
真正的產業強國不是靠短期的熱度和噱頭支撐的,而是需要扎實的技術積累、嚴謹的質量控制、完善的生態體系和持續的創新能力。
此次國家抽檢網絡熱門車型,既是對當前市場的“敲打”,也是對未來發展的“鞭策”。我們相信,只有真正重視質量、尊重用戶的企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變革中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