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重磅消息在國際能源圈炸開了鍋:中國已連續70多天沒有進口美國LNG,刷新了五年來的最長間隔記錄!與此同時,中俄能源合作卻出現了微妙變化。本應早已開工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至今仍未動工,而中方大使更是公開表態,否定了俄方提出的經哈薩克斯坦鋪設路線方案。
這是怎么回事?中俄能源合作真的"生變"了嗎?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中國的能源策略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調整?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考量?
70天的靜默與新選擇
先來看看那個令人震驚的數據:70多天!這是中國停止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最新紀錄。據報道,自今年2月一艘載著6.9萬噸LNG的美國船只抵達福建后,中美之間的LNG貿易就按下了"暫停鍵"。
要知道,在2021年,美國曾一度成為中國LNG的第二大來源國,當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約1000萬噸LNG。然而,在中美關系趨冷和中方對美國LNG加征關稅后,這一數字開始大幅下滑。
與此同時,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卻在穩步增長。2022年"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全線貫通后,俄羅斯對華天然氣出口量在去年已增至830萬噸,同比增長超過25%。看起來,俄羅斯正在成功地將其能源出口從歐洲轉向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
盡管俄方多次表示希望盡快啟動"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項目,但該項目從2019年提出至今,依然停留在談判階段,遲遲未能開工。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難道中俄能源蜜月期已過?
天然氣爭奪戰
要理解中俄能源關系的變化,我們首先需要看看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大格局。
全球天然氣市場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美國憑借頁巖氣革命,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2023年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15萬億立方米。而俄羅斯作為傳統天然氣大國,2023年產量約為6770億立方米,仍位居全球第二。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2023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38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3%。其中,進口天然氣約1700億立方米,占總消費量的45%左右。
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一直奉行多元化的天然氣進口策略。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LNG進口來源地包括澳大利亞(30%)、卡塔爾(15%)、馬來西亞(10%)、美國(8%)等多個國家。而在管道氣方面,除了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力量1號"外,中國-中亞管道每年輸送約550億立方米,中緬管道年輸氣量約120億立方米。
雖然俄羅斯急于擴大對華天然氣出口,但中國卻表現得相當從容。這種從容,正是基于中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重要地位和多元化供應鏈的保障。
路線背后的考量
現在來看看張漢暉大使的重要表態——否定經哈薩克斯坦鋪設"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可能性。
為什么中方不愿意接受哈薩克斯坦路線?大使的解釋很明確:"過境哈薩克斯坦是不可行的,因為那里只有一條已經超載的天然氣管道"。更關鍵的一點是,如果選擇這條路線,中國就必須再建一條新管道,成本太高。
值得注意的是,大使提到了兩個可能的方案:一是通過蒙古國,二是不經過蒙古的直連路線。從地理位置看,經蒙路線可能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出發,穿越蒙古國,最終抵達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而不經蒙路線則可能類似"西伯利亞力量1號",從俄羅斯經黑龍江省或內蒙古自治區進入中國。
這種路線選擇背后,不僅有工程技術和經濟成本的考量,還有地緣政治的因素。經蒙路線雖然距離可能更短,成本更低,但需要處理與第三國的關系;直連路線則完全在中俄兩國控制之下,但工程難度和成本可能更高。
中方似乎更傾向于經蒙路線,這與中國近年來積極推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策略是一致的。這一走廊是"一帶一路"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之一,天然氣管道可以成為這一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戰略考量
為什么"西伯利亞力量2號"項目進展如此緩慢?表面上看是路線爭議,深層次則是中國的戰略考量。
首先是供需平衡的問題。雖然中國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但增速已經放緩。2023年7.3%的增長率遠低于2010-2020年平均13%的增速。同時,中國國內天然氣產量也在穩步提升,2023年達到22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8%。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度可能會逐步降低。
其次是價格談判的考量。俄羅斯急于開拓中國市場,中方則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價格上爭取更大主動權。"西伯利亞力量1號"管道天然氣的價格是與國際油價掛鉤的,而在當前全球能源市場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中方顯然希望在"西伯利亞力量2號"上獲得更有利的價格條款。
再次是多元化戰略的堅持。中國不希望過度依賴任何單一來源國,即使是關系友好的俄羅斯。數據顯示,即使"西伯利亞力量1號"全面達產(每年380億立方米),俄羅斯天然氣在中國總進口中的占比也不到25%。保持這種適度的依賴比例,符合中國能源安全的要求。
最后,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因素:中國西部地區本身就產氣。正如張漢暉大使所說,"中國在塔里木盆地、甘肅省和山西省也在開采天然氣"。2023年,新疆天然氣產量約420億立方米,占全國總產量的19%。如果俄氣通過哈薩克斯坦進入中國西部,不僅需要新建管道,還可能與國產氣形成競爭。
中國的能源自主與全球布局
中國對待"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態度,實際上反映了一個更大的戰略轉變:從單純的能源進口國,向能源技術輸出國和全球能源治理參與者轉變。
近年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23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216吉瓦,占全球新增裝機的53%;風電新增裝機75吉瓦,占全球的40%左右。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2023年投資額達到5460億美元,超過全球總投資的一半。
與此同時,中國能源企業正積極"走出去"。截至2023年底,中國企業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200多個清潔能源項目。中國不僅是設備制造商,也是技術提供者和項目開發者。
在傳統化石能源領域,中國也在加強自主開發。2023年,中國原油產量達到2.05億噸,天然氣產量2200億立方米,均創歷史新高。特別是在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方面,中國已經具備了1500米水深的作業能力,海洋油氣產量占到了全國總產量的20%左右。
變與不變之間
回到開頭的問題:中俄能源關系真的"生變"了嗎?
答案是既變又不變。變的是中國對能源進口的主導權更強了,對任何單一來源國的依賴都在控制之中;不變的是中俄能源合作的大方向沒有改變,雙方仍將是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中國的能源多元化戰略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的"東氣西引"或"西氣東輸"。從中亞到中東,從東南亞到北美,從管道氣到LNG,從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中國正在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俄羅斯是重要一環,但不是唯一一環。未來,隨著全球能源格局的持續變革,中俄能源關系還將繼續演進,但合作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畢竟,在能源這個領域,地理位置決定了中俄兩國注定是天作之合的伙伴。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能源資源,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市場,兩國共享長達4300公里的邊界線。這種地緣優勢,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替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