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助貸新規實施還有不到100天,各大金融機構正緊鑼密鼓行動著。
柒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江南農商行、華潤銀行、承德銀行、廣州銀行、徽商銀行等在內的商業銀行,以及包括尚誠消金、南銀法巴消金、金美信消金、寧銀消金等在內的消金公司,已積極響應監管要求的名單制管理,紛紛披露網貸合作方(助貸平臺)的名稱、聯系方式、法人代碼等信息。
由公示內容可見,大廠系助貸平臺、頭部互金助貸平臺、持牌助貸平臺普遍受到商業銀行和消金公司的青睞,并在行業分化中呈現出強者恒強的局面。
01大廠系“搭子”遙遙領先
按照背景和實力劃分,我國貸款中介市場已基本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大廠系助貸平臺、頭部互金助貸平臺、持牌助貸平臺:
1、大廠系助貸平臺:流量與生態的掌控者
作為貸款中介市場的第一梯隊,大廠系助貸平臺,如阿里(螞蟻)、京東、字節、度小滿、美團等,憑借母公司的超級流量入口和完整生態閉環,坐擁壟斷場景、數智壁壘、規模效應,擁有最強話語權。
2、頭部互金助貸平臺:專業化運營的中間力量
以奇富(原360數科)、樂信、信也、洋錢罐、宜信等老牌互金玩家為代表,構成了貸款中介市場的中堅力量。這批“原住民”雖然缺乏原生場景,但經過多年的深耕、錘煉逐步積累起自己的“護城河”:客群分層精細、技術驅動風控、多元化資金渠道。
3、持牌助貸平臺:合規框架下的特殊選手
第三類是由持牌金融機構直接開展的助貸業務,涵蓋商業銀行、消金公司、小貸公司、融擔公司,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馬上消金、海爾消金、平安融擔等。
其中,小貸公司受新規限制,已不能從事純助貸業務,必須實際參與貸款發放或承擔核心風險控制職責。
就迄今為止公布了名錄的十多家金融機構而言,三大勢力在“競標”時,大廠系助貸平臺的比較優勢突出,獲得的認證遙遙領先。
▲圖源:柒財經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從上圖不難洞悉,各家的“朋友圈”重疊度較高,但相互間又有微小差異,“金”(消金公司)“銀”(商業銀行)分布不均。
柒財經簡單總結如下:
▎美團系:用最少的“棋子”拿下最多的“搭子”
合作金融機構總數:7家
銀行(3家):華潤銀行、徽商銀行、億聯銀行
消金公司(4家):南銀法巴消金、金美信消金(獨家)、寧銀消金、尚誠消金
▎阿里系:集齊全牌照的“隱形冠軍”
合作金融機構總數:7家
銀行(4家):廣州銀行、徽商銀行、江南農商行、梅州客商銀行
消金公司(3家):尚誠消金、寧銀消金、南銀法巴消金
▎字節系:“后浪”攻城拔寨
合作金融機構總數:6家
銀行(3家):華潤銀行、徽商銀行、億聯銀行
消金公司(3家):南銀法巴消金、寧銀消金、長銀五八消金
▎京東系:“銀”少“金”多
合作金融機構總數:6家
銀行(2家):徽商銀行、億聯銀行
消金公司(4家):尚誠消金、寧銀消金、南銀法巴消金、長銀五八消金
▎百度系:“舊王”維持穩健
合作金融機構總數:5家
銀行(2家):華潤銀行、億聯銀行
消金公司(3家):寧銀消金、尚誠消金、南銀法巴消金
▎騰訊系:量少質高
合作金融機構總數:5家
銀行(3家):廣州銀行、華潤銀行、徽商銀行
消金公司(2家):寧銀消金、尚誠消金
此外,承德銀行表示和螞蟻集團旗下部分公司、京東集團旗下部分公司結成“拍檔”。
02助貸江湖“洗牌”進行時
靴子落地,貸款中介市場迎來“生死年”。
除了上文提及的名單制準入,助貸新規還強調,商業銀行應當在協議文本中明確平臺服務、增信服務的費用標準或區間,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并確定綜合融資成本區間。
同時,新規特別劃定了嚴禁跨越的“紅線”:平臺運營機構不得以任何名義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 “咨詢費”“顧問費” 等隱性名目,變相推高費率。
在柒財經看來,這種 “雙向禁止” 的設計,旨在通過穿透式的監管邏輯,著力破解貸款中介市場中存在的費率拆分、費用轉嫁等不規范現象,推動行業回歸透明化、合規化的發展軌道。
也意味著,以往消費者經常遭遇的簽合同好像“拆盲盒”,收費仿佛“俄羅斯套娃”等,已不僅僅是損害消費者利益,而是法律層面的實質性違規。
比如,部分平臺以“VIP提額”“快速審批”“優先放款”等為誘餌,強制借款人購買數百元會員權益;另有機構引入多家第三方,將一筆貸款拆分為“24%基礎利率+12%擔保費”等組合,使實際年化成本飆升至36%。
壓力持續傳導,作為資方的商業銀行和消金公司,開始更加慎重地考慮年化利率在24%-36%的信貸產品。柒財經從業內獲悉,部分商業銀行主動收緊風險預期,正批量拒絕年化利率在24%-36%的資金需求,或采取觀望策略。
某中腰部助貸平臺的人士告訴柒財經,“最近接到多家合作的城商行、農商行通知,不再給年化利率24%-36%的產品放款了。”
對眾多夾縫中生存的中小助貸平臺來說,這一變化極有可能演化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方面,大多數中小助貸平臺往往主做24%以上的貸款產品,利用融擔或者會員費模式來撮合交易。但現在由于銀行“惜貸”,中小助貸平臺獲取資金的成本水漲船高,難度也在加大,嚴重影響盈利能力。
相較之下,頭部助貸平臺本來主營24%以下的貸款產品,且資金來源多樣,融資成本不升反降,導致賽道首尾差距進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隨著商業銀行和消金公司加強對互金業務的管理責任,包括有效實施盡職調查,從嚴審批,確認貸款中介的注冊資本、放大倍數、財務狀況、經營規則等符合規定,中小助貸平臺因為合規能力弱、資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面臨被淘汰的危機,而頭部平臺憑借更強的風控能力、資金實力和合規經驗,更易進入合作名單并長期留存,且出清速度會在行業下行周期加快。
天眼查顯示,現階段助貸平臺數量已經降至4000余家,相較高峰期的8000多家,減少約一半。
總之,在這場行業大洗牌中,中小助貸平臺如同狂風中的浮萍,要么選擇斷臂求生,徹底轉型為低利潤、強合規的 “中介服務商”;要么黯然離場,將“蛋糕”拱手讓給資金雄厚、風控完善的頭部機構。
行業 “二八定律” 已然顯現,未來,助貸江湖或許只會留下少數 “正規軍”,而那些依賴灰色操作的中小平臺,終將成為監管浪潮下的時代主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