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天 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 :大型(142cm)白色游禽。嘴黑但基部黃色區域較大,小 天鵝頸部和嘴比大天鵝略短,上喙側緣黃色不成尖形,虹膜褐色,嘴黑色帶黃色嘴基,腳黑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開闊的湖泊沼澤,水流緩慢的河流,沼澤地等;植食性為主,兼食小型水生動物,繁殖期6~7月,窩卵數5枚。
灰 雁(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 :體長76~89cm ,喙部呈黃色,根部黑緣明顯,頸短,腹下尾部呈白色。
生態習性:選擇大面積沼澤或蘆葦茂盛的湖泊繁殖。集群活動,略顯笨重,多白天覓食, 站在淺水中或于水中倒立取食,與豆雁等相比,較少在陸上覓食 。
斑頭雁(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中型(70cm)雁類。通體灰褐色,頭部白色沿頸側延伸至頸基部,眼后、枕部各具一黑色橫紋,羽端具棕色鱗狀斑,虹膜暗棕色,嘴橙黃色,腳和趾橙黃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澤等地,植食性為主,兼食小型無脊椎動物,4月中旬至4月末產卵,窩卵數2~10枚。
普通鸕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大型游禽。體羽黑色具紫色光澤,頭頸部有白色絲狀羽,繁殖期臉部有紅色斑,喉部色白,喉囊黃色具伸展性,上嘴彎曲成鉤狀,虹膜藍色,嘴黑色,腳黑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寬闊的水域,性喜群息,善游泳和潛水,嗜食魚類。夏季營巢于近水的巖崖、樹間或蘆葦叢;繁殖期4~6月,窩卵數3~5枚。
鴛鴦(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小型(40cm)而色彩艷麗的鴨類。雄性具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直立獨特的棕黃色帆狀飾羽;雌性體羽亮灰,眼圈白色。虹膜褐色,嘴雄鳥紅色,雌鳥灰色,腳黃色。
生態習性:主要棲息于河流、湖泊,沼澤等地,雜食性。繁殖期4~7月,窩卵數7~12枚。 鴛鴦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雁形目鴨科鴛鴦屬,英文名為“Mandarin Duck”(即“中國官鴨”)。
大斑啄木鳥(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中等體型的啄木鳥,頭頂、上背和尾部黑色,臉白色,臉和頸部有一黑色“人”字紋,雄鳥枕部有一塊紅斑塊,肩部有一大白斑,飛羽黑色而有白色窄橫帶,腹部灰白或沾褐色、粉色,臀及尾下覆羽紅色,虹膜近紅,嘴灰色、腳灰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整個溫帶林區,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后期則呈松散的家族群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及其幼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繁殖期4~5月,窩卵數3~8枚。 喜食很多林業害蟲,因此被譽為“森林醫生”。
灰頭綠啄木鳥(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中等偏大啄木鳥,頭部灰色(雄鳥頭頂紅色),上背和尾黃綠色,腹部淺灰色。虹膜紅褐色,喙淺黃色或沾灰色,腳灰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混交林或闊葉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常在樹干的中下部取食,也在地面取食,夏季取食昆蟲,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種子。繁殖期4~6月,窩卵數9~10枚。
星頭啄木鳥(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鑒定特征:體小且具黑白色條紋的啄木鳥,額至頭頂灰色或灰褐色,具以寬闊的白色眉紋自眼后延伸至頸側, 雄鳥在枕部兩側各有一深紅色斑,上體黑色,下背至腰和兩翅呈黑白雜斑狀,下體具粗著的黑色縱紋,虹膜淡褐色,嘴灰色,腳綠灰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平原低地到海拔2000米的混交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僅繁殖后帶雛期間出現家族群,多在樹干中,上部活動,以昆蟲為主食,繁殖期4~6月,窩卵數4~5枚。
大杜鵑(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中等體型的杜鵑。上體灰色,尾偏黑,腹部近白而具黑色橫斑,雌鳥具棕色變異型,背部具黑色橫斑,幼鳥枕部有白色塊斑。紅膜及眼圈黃色,上嘴深色,下嘴黃色,腳黃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森林中,以昆蟲為食,繁殖期5~7月,巢寄生。 大杜鵑主要為夏候鳥,部分旅鳥。春季于4-5月份遷來,9-10月份遷走。性孤獨,常單獨活動。
戴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鑒別特征:中等體型。喙細長且下彎,羽冠淺棕紅色且末端黑色,頭、上背、肩及下體淺棕紅色,翼及尾具黑白相間的條紋,虹膜褐色,嘴、腳黑色。
生態習性:棲息于低山丘陵,農耕地,果園,甚至城市綠地,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繁殖期4~6月,成對營巢繁殖,窩卵數6~8枚。 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北非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
左右滑動瀏覽海報
編輯:小葉 | 校對:展翼
圖片來源:閻良區攝影協會
審核:禾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