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全稱是“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
對于i人來說,貼上“社恐”這個標簽無異于萬能盔甲;
面對不喜歡的聚會,面對不喜歡的同事,都可以用“社恐”一詞為自己找合理解釋避免社交。
據中國青年報,面向全國255所高校收集的4854份社交恐懼問卷結果顯示:
8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比較社恐,0.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患有醫學上確認的嚴重社交恐懼癥。
這一規模也有全球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2%的人與患有社交恐懼癥,并且有逐年遞增趨勢,看來社恐并非“小事”。
那么社恐的“恐”究竟是什么呢?
大家第一反應社恐的恐,恐的是社交,這樣理解沒有錯,但是社恐后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學機制;
“社恐”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答案和你想的不同。
社恐:恐懼的真的是社交?
社交恐懼癥的心理學釋義多與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掛鉤;
具體指的是當個體有一定社恐傾向時,就容易在社交情境中產生一些消極負面想法;
比如我今天說話會不會得罪人;比如我今天穿的衣服會不會被他人嘲笑;比如我一開口是不是就會顯得很滑稽……
這些自動化思維(Automated Thinking)會導致自己的陷入無意義焦慮中;
并且這種焦慮還伴隨著強迫性重復,因而下意識陷入社交焦慮,社交恐慌的循環。
韓劇《心連心》里的女主車紅桃就是社恐癥患者;
只要她一受到人的關注就會臉紅,十分恐懼成為他人的焦點,時常會因為擔心自己作出某些行為而焦慮不安,或者感到緊張。
為什么人會社恐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社恐形成的機制無外乎以下三個因素:
首先,大部分社恐癥患者都會存在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會過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傾向于將他人的目光視為對自己缺點和不足的審視,因而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焦慮情緒。
其次,社恐致患者會有一些負性自動化思維,如前文所寫會害怕自己出錯,害怕他人覺得自己很奇怪。
最后則是條件反射導致的社恐,即以前的消極社交經歷形成PTSD,因而社恐。
此外,社恐還有一定神經與遺傳基礎,不做贅述,本文主要以心理學視角分析。
其實,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社恐人有一個共同的通病——自我關注度過高(過度放大自己對他人的影響);
所以社恐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其實不是社交,而是可能會出丑,可能會被嘲笑,被討厭,被人傷害的自己。
喜惡同因:請接納“被討厭的自己”
你知道有句話叫“喜惡同因”嗎?
今年3月份的時候,我接到了一個咨詢,是一個剛上大一的18歲女孩,青澀又靦腆,她困惑于社交問題許久。
淺淺寒暄之后,她終于打開了心扉說:“我真的要改變自己嗎?改變自己的敏感與內向,變得活潑?”
我問她為什么。
她表示因為她很羨慕這種活潑的同學,似乎在哪里都受歡迎,人緣很好,自己總是因為恐懼而放棄了很多機會,很厭惡自己的這種性格。
我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我問她:“你有知心朋友嗎?你的朋友是不是十分信賴你,很愿意同你分享心事,甚至很依賴你”。
她聽到后詫異地說:“是的,朋友很少,但是交情深厚”。
正是你討厭的敏感與內向共情著她們,理解著她們,而這也是她們喜歡你的理由;
或許在某些時候別人也會羨慕你和朋友的社交深度,人緣好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知心之交。
而這個案例用在社恐身上同理,所有的人都勸誡社恐患者改變自己,去接納社交,去適應社交;
沒有人告訴社恐患者,其實社恐患者最應該接納的是被討厭的自己。
請接納每個人都會犯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焦慮與不安;
告訴那個心里的那個“小孩”,出丑和被討厭其實都沒有關系,有人因為你的A面喜歡你,也會有人因為你的A面討厭你。
人生短暫,喜惡同因,社交之事重在參與,下次試試勇敢發言,記得給自己鼓掌。
-The End - 作者-觀南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