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國產化熱潮下,A股上市IC設計公司瀾起科技(688008.SH)正籌劃赴港上市。
6月20日晚間,瀾起科技官宣發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的計劃。
今天,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瀾起科技已聘請投行負責籌備其計劃中的香港IPO,規模或達1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瀾起科技正與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瑞銀集團就潛在香港IPO進行合作。
一旦成功,這將成為又一個“A+H”雙重上市案例。
不過,與其高調IPO計劃形成對比的是,瀾起科技賬上仍躺著超過70億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這一“有錢還融資”的操作,也在市場上引發疑問:瀾起科技到底意欲何為?
根據瀾起科技公告,公司將“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行窗口完成本次發行”,并擬聘請安永作為本次H股發行并上市的審計機構。
此前公司公告中僅含糊提及“相關中介機構”,而彭博社報道首次揭示可能的合作團隊:中金、摩根士丹利和瑞銀。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瀾起科技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約為70.36億元。
公司2024年實現營收約36.39億元,同比增長59.2%;凈利潤14.12億元,暴漲213.1%。
其中,互連類芯片產品線銷售收入高達33.49億元,同比增長53.31%,創歷史新高。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是中國本土企業,但瀾起科技的海外市場占比極高。
2024年,境外市場為瀾起科技貢獻了25.77億元的營收,占公司總營收逾70%。
2025年一季度瀾起科技延續高增長,實現營收12.22億元、凈利潤5.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78%和135.14%。
如此穩健的財務表現,加之本身資金充裕,按理說并不急于融資。
然而,公司仍決定赴港募資,引發外界質疑。
有投資者在社交平臺上直言:“賬上貨幣資金70多億,為什么再去融資,思路清奇?!?/p>
對此,有分析指出,瀾起科技此次募資更多是戰略性行為。
一方面,港股上市有助于提升品牌國際化認知度,增強與海外客戶、尤其是云計算及AI產業鏈合作方的信任度;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AI加速發展,公司對高端研發的投入與海外布局需求迫切,即便賬上有錢,10億美元依然能帶來額外“彈藥”。
瀾起科技的創始人楊崇和現年67歲,是業內公認的“IC設計業海歸第一人”。
他于1983年赴美深造,在俄勒岡州立大學獲得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在硅谷從事芯片設計研發工作。
1994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楊崇和選擇回國創業,成為極少數逆流而動的技術海歸。
2004年,他與前Marvell高管戴光輝共同創立瀾起科技。
公司初期主打消費電子芯片,后在2010年果斷轉向服務器內存接口市場,逐步成長為高性能互連芯片的重要玩家。
2013年9月瀾起科技赴美納斯達克上市,但一年后便遭做空風波,最終選擇私有化退市。
2019年7月,瀾起科技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為首批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的公司之一。
截至今天A股收盤,瀾起科技報78.01元/股,跌了4.36%,總市值893.05億元。
對比發行價24.8元/股,自上市以來瀾起科技股價已上漲超200%。
打算赴港二次上市的瀾起科技,有一個重要特征: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
截至2024年底,兩位創始人楊崇和與戴光輝僅分別持股218萬股,尚不足形成控股地位。
盡管如此,他們依然是公司核心管理層,并享有豐厚薪酬。
2024年,瀾起科技給兩位創始人均發放了999萬元的稅前報酬。
作為對比,公司副總經理蘇琳和董事會秘書傅曉,去年從瀾起科技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分別為310.26萬元和155.2萬元。
此外,公司對研發員工亦毫不吝嗇。
瀾起科技2024年研發人員占比74.65%,人均年薪近百萬元,合計發放薪酬約5.33億元。
這種以技術驅動、激勵到位的管理方式,在中國本土芯片企業中頗具代表性。
當前A股上市公司紛紛奔赴港交所,尋求發行H股的機會。
寧德時代上個月完成52.52億美元香港IPO,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大IPO。
而瀾起科技,選擇在此時沖刺香港市場,恰逢其時。
可以看出,這家公司,似乎從來不差錢,但始終知道“錢要花在刀刃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