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這是一個辟謠帖!
撰文:徐漢文
在我國,糖尿病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相關的謠言泛濫,許多患者缺乏專業知識難以鑒別。這些謠言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還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經常有患者到門診咨詢相關問題,筆者就日常遇到的糖尿病相關謠言進行匯總,看看你周圍的糖尿病患者有沒有中招。
1
胰島素具有依賴性和成癮性,用了就停不掉
辟謠:胰島素治療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T1DM)患者目前需長期依賴胰島素維持生命。2型糖尿病(T2DM)患者若口服降糖藥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藥使用禁忌證時,需使用胰島素控制高血糖,以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對于胰島功能較差的患者,胰島素治療可能是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高血糖的措施。胰島素并沒有成癮性和依賴性,使用胰島素治療是因為本身的病情決定的。部分T2DM患者在使用胰島素治療后需要調整為口服藥物治療[1]。
2
糖尿病的藥物都傷肝傷腎
辟謠:對于本身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不必過于糾結藥物是否會損傷肝腎功能,醫生囑咐的定期復查肝腎功能一方面就是為了評估藥物對于肝腎功能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評估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進展情況,絕大多數糖尿病藥物對于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不會出現損傷肝腎功能的情況。
而對于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確實有很多的藥物不宜使用,這時候醫師會根據患者本身的肝腎功能、并發癥情況、經濟情況和個人意愿等情況綜合制定降糖方案,患者需要按照醫囑規律用藥,定期復查,切不可麻痹大意自行隨意停用藥物。
3
糖尿病必須打胰島素
辟謠:胰島素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除卻T1DM和胰島功能較差的T2DM患者必須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以及部分因病情需要短期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的T2DM患者外,絕大部分患者都可以使用口服藥物治療。此外,使用了胰島素并不是萬事大吉,其也會引起低血糖、皮下脂肪增生以及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
4
沒有癥狀,血糖控不控制都不要緊
辟謠:糖尿病的并發癥按照發病時間長短可以分為急性并發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高血糖狀態)和慢性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病等),按照累及主要血管可分為大血管并發癥和微血管并發癥。
多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處于糖尿病早期階段的患者嚴格控制血糖,可顯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長期隨訪結果顯示,早期嚴格控制血糖與長期隨訪中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心肌梗死及死亡的發生風險顯著降低相關。對于T2DM患者,應及早嚴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
5
糖尿病一定會遺傳給后代
辟謠:T2DM占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除卻部分特殊類型的糖尿病有明顯的遺傳規律外,包括T1DM和T2DM的遺傳易感性均存在種族差異,若父母一方或父母雙方存在糖尿病,則后代罹患糖尿病的幾率較普通人群有一定增加。但糖尿病的遺傳不是單一基因遺傳,而是多基因突變。且糖尿病的遺傳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糖尿病的易感性,基因必須在某些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才能發生糖尿病。
6
糖尿病可以完全治愈
辟謠:很多不法人士為了賺錢,會虛假宣傳某些中藥或者保健品具有治愈糖尿病的作用,不少老年患者因此上當受騙,不僅錢財損傷,還耽誤了疾病的治療。依照目前的醫療手段,還不能達到徹底治愈糖尿病,有部分T2DM患者在單純飲食運動控制的前提下,不吃藥不打胰島素血糖也能達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糖尿病逆轉和緩解,這也是目前糖尿病最理想的狀態[2]。
7
血糖正常就不用吃藥了,等高了再用
辟謠:T2DM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后血糖逐漸正常,少部分患者可在停藥并嚴格控制飲食運動的情況下實現糖尿病緩解,但大部分患者生活作息不規律,難以嚴格控制飲食及運動,長期藥物維持可能是比較適合的方案。
8
糖尿病每次只能吃一點點主食
辟謠:飲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應貫徹糖尿病控制始終,但保障充足的碳水攝入是必須的。社區動脈粥樣硬化危險研究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50%~55%時全因死亡風險最低。考慮到我國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習慣,建議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45%~60%。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適當降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不建議長期采用極低碳水化合物膳食。
9
糖尿病在家不用測血糖,去醫院驗血就好了
辟謠:很多患者由于各種原因,缺少主動自我監測血糖的意識,居家時既不進行指尖血糖監測,也不愿意進行動態血糖監測,一年中只到醫院進行數次血糖監測。事實上,患者自我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綜合管理和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評估療效和早期識別低血糖的重要工具,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自我血糖監測的頻率應根據患者病情的實際需要來決定,兼顧有效性和便利性。
10
人沒什么不舒服,血糖肯定控制得很好
辟謠:典型糖尿病癥狀包括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是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這也是為什么糖尿病的知曉率僅僅只有36.7%的原因之一。很多患者沒有臨床癥狀就不會去醫院就診,等到發現血糖升高的時候往往已經出現了并發癥。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不能以臨床癥狀為唯一導向,自我血糖監測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敬請期待下期:關于糖尿病的20個謠言和誤區(下)。
參考資料: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5, 17(1):16-139.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2] 秦玉杰,衡紅艷,趙凌云,等. T2DM緩解研究進展.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25,41(04) : 333-337. DOI: 10.3760/cma.j.cn311282-20240801-00339.
醫學界內分泌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丨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