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懌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刊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名為《周敦頤·蓮花池·濂溪書院》,經政協潯陽區文史委授權轉發。編者有修訂。因全文較長,故分兩篇發布。
說到中國大儒,不能不說周敦頤;說到周敦頤,又不能不提江州。江州是他一生鐘愛的地方,這里有他親自命名的濂溪,有他興建的濂溪書堂,他愿意成為江州濂溪人。江州是濂溪學說的發源地,是濂溪文化積淀最為深厚的地方。江州同樣敬仰這位思想高尚、學問高深的文化名人。蓮花池及濂溪書院,就是江州人對他最好的紀念。
一、理學開山 筑室江州
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號濂溪,湖南道州人,曾長期在江西做官,任知南康(星子),卒葬九江。為官執教皆有政績,為學為德成就尤大。承先圣,覺后人,被奉為理學開山,在中國儒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對爾后八百年的學術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正統。著有《太極圖說》《通書》,互為表里,“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建立了整套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是繼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圣人,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周敦頤像 清宮殿藏畫本
其經典之作《愛蓮說》文辭優美、立意獨特,膾炙人口。他以“名廉表志,愛蓮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為人生準則,既為當時人所稱頌,也為我們這個時代所贊美。
他曾長期在江西做官,初仕分寧(今江西修水),便顯出斷案才能。當時分寧有一個多年未決的案件,周敦頤“一訊立辯”。1044年,他任南安司理參軍。有一囚犯按當時法律本不應判處死刑,但轉運使王逵卻意欲置其于死地。王逵是酷吏,眾人畏懼權勢,無人敢與之爭,唯有周敦頤不畏強權,挺身抗辯,甚至做好了辭官的準備。他憤然說道:“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
王逵最終醒悟,囚犯得以免于一死。在合州時,“事不經先生手,吏不敢決”,“其為使者進官得罪者,自以為不冤。”
知南昌時,周敦頤曾患重病,幾近彌留。潘興嗣探視其家,只見“服御之物,止一敝篋,錢不滿百”,生活極其寒素。他克己奉公,俸祿多用于“周宗族,奉賓友”。在郴州時,同僚李初平去世,周敦頤親自護送靈柩歸葬,并長期資助其家人。
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深受世人喜愛。周敦頤任提點廣南東路刑獄時,發現知端州杜咨大量采掘硯石牟取私利,激起民怨,人稱“杜萬石”。周敦頤得知后嚴肅查處,下令自今而后,凡在端州任職者,“取硯石不得超過兩方”,有力打擊了貪官污吏。
以上種種,充分體現了周敦頤為政精密、嚴恕、公正、清廉,富有正義感與同情心。他在《任所寄鄉關故舊》一詩中寫道:
老子生來骨性寒,宣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此詩是他寫給家鄉父老的真情流露,表達了即使身居官位,仍不改本色,傲骨丹青,正氣凜然,淡于名利,不趨炎附勢,盡心盡力做清官的志向。也是他以詩明志,表明人生信念的寫照。
這就是廉潔正直的周敦頤,具有偉大人格的周敦頤。正是因為他有如此高潔的人品,方能寫出千古流傳的《愛蓮說》。
周敦頤一生與九江有著極深的情感。在南昌任職期間,他多次游歷九江,鐘情于廬山山水之美,喜愛發源于蓮花峰下的清溪,甚至有意在九江定居。1060年,他游歷廬山,并在江州東林寺題名;1061年再度路經江州,便于溪畔建書堂,自命名為“濂溪書堂”,期望有朝一日歸隱于此。
他與好友潘興嗣同游溪上,曾言:“可止可仕,古人無所必,束發為學,將有設施町澤于斯民者,必不得己止,未晚也。”又相約:“此濂溪者,異時與子相從于其上,歌詠先王之道足矣。”表明了他要以“濂溪書堂”來潛心修學,實現他“施澤于民”“傳道授業”的志向。
頤和園長廊繪畫中的茂叔愛蓮圖畫
他有自題《濂溪書堂》詩,詩曰:
元子溪曰瀼,詩傳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愿相欽。廬山我久愛,買田山之陰。田間有溪水,清泚出山心。山心無塵土,白石磷磷沉。潺潺來數里,到此始澄清。有龍不可測,岸木寒森森。書堂構其上,隱幾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風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鳴琴。數十黃卷軸,圣賢談無音。窗前即疇圃,圃外桑麻林。千蔬可卒歲,絹布足衣衾。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名廉朝暮箴。元子與周子,相邀風月尋。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濂溪書堂依山傍水、一派田園風光的畫面,也表達了周敦頤以“廉”為箴的思想追求。
1065年,他49歲,與宋復古同游廬山大林寺,寫下《同宋復古游廬山大林寺到山巔詩》: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盤層頂上,人在半空行。水色工含白,禽聲谷應清。天風拂襟袂,縹緲覺身輕。
熙寧四年(1071年),周敦頤任提點廣南東路刑獄,聽聞遠在江蘇潤州(今鎮江)的母親墓地被水淹后,便請求改任知南康,返回故里,將母親遷葬于江州德化(今九江)。實際上,他也藉此為自己的后世安排歸宿,成為江州人。此后他定居于濂溪書堂,修身養性,講學傳道,最終卒于江州。今九江仍有著名的濂溪墓。
周濂溪夫子墓牌坊(攝于 20 世紀 40 年代) 圖源:《九江老照片》
二、開蓮花池 立周子祠
世傳:“敦頤講學廬山濂溪,坰使元子從游焉”,“筑書堂于山之麓,時與二程先生講道其間。”二程即程頤、程灝,皆師從周子,后俱為理學大家。
濂溪書堂藏有大量圖書,周敦頤詩曰:“數十黃卷軸,圣賢談無音。”趙忭題《周茂叔濂溪書堂》詩曰:“經史日枕藉,一室不為隘”。他博覽群書,呂陶稱他“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博學,讀《易》《春秋》,探其源,其文簡潔有制”。他著書立說,著有《太極圖說》《易說》《易通》等數十篇,詩文十卷,藏于家中。
周敦頤著作“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反映了他的宇宙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人們認為他“上接洙泗,下統開伊洛之傳”,是“為前圣繼絕學”者。在道學盛行的南宋時期,太守、監司必須建書院,立賢祠,這也成為后來濂溪書院日益興盛的原因之一。
九江蓮花池舊有儒學,亦稱州學。南宋開禧初年(1205),知州余崇龜創建,元代加以增修,元末遭兵毀,明初在舊址上重建。明清時期,此地成為府學所在地,歷代地方長官以崇學、教化、尊經、祭祀為己任,不斷修繕擴建,直至新式學校出現。民國初年,蓮花池一帶有第四中學、九江中學、九江小學,后均遷至蓮花池附近的圣廟內。
府學前有蓮花池,自具深意,乃為紀念宋代理學大儒周敦頤而建。周敦頤的《愛蓮說》文辭優美,立意獨特,膾炙人口:“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中以菊花(象征隱逸)、蓮花(象征君子)、牡丹(象征富貴)三種花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以菊、牡丹作襯托,突出了周敦頤愛蓮的立場與觀點。他不避世隱逸,不貪圖富貴,而愿做志潔高廉的君子,教育學生愛廉取德,追求高尚品行。
明代成化六年(1470),九江知府蘇致中拓基建殿,重建府學,并鑿池豎坊,使蓮花池煥然一新。他還撰寫《泮池蓮賦》一文,歌詠“人才登科第,而出自是為盛也”。
隨著周敦頤道學地位的不斷提升,九江在濂溪墓和濂溪書堂(院)均建有祠堂紀念周敦頤,此兩處祠堂皆設于城外。而在城內,亦有周子祠,這就是九江州學有濂溪祠,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州守林栗所建。林栗撰有《江州濂溪祠記》。淳熙元年(1174),知州周異又在州學空地創建祠宇,以表達對濂溪先生的崇敬與敬仰。
江州州學有“四先生祠”。南宋咸淳乙丑年(1265),江州知府趙日起主持修建,祀奉周子、二程、朱子四位先生。王泌撰有《江州州學四先生祠記》。至元至大四年(1311),江州總管完顏釋建元重修祠宇于州學,陳裳撰《周濂溪先生祠記》。明成化癸巳年(1474)再次改修,陳騏撰《改修濂溪祠記》。
元代因書院地處城外不便,遂在城內建濂溪書院。明代城內亦設有濂溪書院,即豐儲坊濂溪書院,位于蓮花池畔。嘉靖年間,兵備道陳洪濛增建祠堂四重,包括無極堂、像堂,祀濂溪先生與二程。左側設書室五重,即濂溪書院;右旁四重為學舍,共二十四間,供諸生肄業其中。其地廣袤,院內有一蓮池。1559年,郡守朱日蕃重修濂溪書院,立有《九江重建濂溪書院碑》。天啟末年(1627),書院廢毀。
清順治年間,崔掄奇重建書院,修復宮墻,漉清庭宇,奉祠濂溪。崔掄奇撰有記,黃云師作《濂溪書院記事》一文,謂“元公大賢,不可褻;書院不可荒沒。”清咸豐年間,書院因兵火而毀。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