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詩蘭佩塔Seranpeta
審核丨菜包 排版丨鹿九
“我們穿越了,我來問問那邊的路人現在是哪一年。”
“二次元四大名著是什么?”
“輕音少女、孤獨搖滾、mygo、gbc。”
“不是《銃皇無盡的法夫納》《絕對雙刃》《ISUCA 依絲卡》《圣劍使的禁咒詠唱》《新妹魔王的契約者》,看來是2025年。”
前段時間,知名B站ACGN UP主聯盟“H萌”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線下聚會,泛式等一眾動畫區UP主就近來火爆的樂隊番,現場搞了一個樂子拉滿的排行榜。
(注:本排名99%基于主觀意愿,請屏幕前各位圖一樂)
雖然大叔已經多次強調此乃“野榜”,但不可否認的是上榜的要么是“神作”(如《NANA》、《BECK》等,要是加上《Macross7》就好了),要么是老牌IP(如偶像大師系列,lovelive系列等),要么是口碑良好的音樂番/帶有樂隊元素的(如TARITARI、卡羅爾與星期二、四謊等)。
不管如何,至少某種意義上“含金量”還是有的。
(d4dj還能跟星團坐一起,淚目)
當然,上述發言,都建立在排除某部公認歇斯底里文學正統繼任者的,存在主義堅定闡述者的,二次元《雷雨》忠實擁護者的,引發廣大觀眾激烈情感波動的多媒體少女搖滾樂隊企劃。
好巧不巧,4月漫改《搖滾乃是淑女的喜好》正好接檔這“瘋狂星期四”,靠著純粹的音樂和酣暢淋漓的打擊感,以及幾位優雅的大小姐竭力rock on后互相極致的嘴臭曾一度出圈,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高素質顛婆樂隊”。
在漫畫第一卷發售之時,《孤獨搖滾》作者在社交平臺多次推薦并親自提筆腰封,稱本作為“外表與內在的反差感太絕了!徹底沉醉在淑女風范的搖滾魅力中!”。
可惜的是原作公式化的劇情發展,雖動畫后續有高光live回光返照,搖滾淑女最終可以說是“平靜”落地。
但從另外一種方面來講,《搖滾淑女》給如今動不動郁郁癥的少女樂隊番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哪怕這種思路是已經司空見慣的東西。
《搖滾淑女》的劇情概括起來很簡單,甚至可以說已經符號化了。
出身貴族的大小姐莉莉莎因為母親放棄了鐘愛的吉他走上淑女之路,在貴族女子學校里她偶然間目睹音羽竭力敲打架子鼓。
被這狂野的畫面震撼到后莉莉莎重拾吉他,與另外兩位美少女一起開展live征戰之路。
不同于以往所謂的少女樂隊番,搖滾淑女從各個地方看來非常的公式。
公式化劇情(包含漫畫):整張臉布滿發達汗腺的演出,極具SM特色的顱內高潮,演奏完開始賽后垃圾話環節互相嘴臭啊啊啊啊啊,寶寶你是個不可燃垃圾!嘴臭完這一趴結束下一場開始復讀,以此循環。
(有人可能會看錯)
(哇,還有艾斯愛慕)
(感覺不如······電競早讀班)
公式化刻板印象:“溜冰”般的搖滾,“無聊”的古典音樂,“高雅”的音樂劇,主打的就是無差別給出現的文化元素整極致的刻板印象,不知道還以為是什么解構主義抽象大作。
公式化音樂······哦不對,動畫制作組對于動畫live選曲下足功夫,涉及各種傳奇搖滾樂隊致敬與翻唱,如此再加上優良的制作以及原作作者十分擅長的熱血情節,讓整部番有熱血王道的感覺——四位成員靠著純粹的器樂演奏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臺。
(OP這段畫面致敬至少三個樂隊,右起滾石、珍珠醬、平克弗洛伊德)
你會看到演奏過程中幾位成員大量的對話,就像是傳統熱血競技番通過設置場外解說調動觀眾情緒一樣。
只是愈來愈低的人氣也說明一個問題:
第一集還看得大家以為是打著搖滾的幌子表演美少女發癲的,結果大哥,你來真的啊?
什么樣的番才能算作是“少女樂隊番”?
有人說只要有少女和樂隊元素出現的番都能這么叫,比如涼宮春日。
去年年底一檔日本綜藝節目深入分析了少女樂團在動畫界嶄露頭角的歷史,多位業內知名人士將包括涼宮在內四部知名“少女樂團”動畫視作該類型動畫發展的代表作。
制作人山內真治更是認為,《涼宮春日的憂郁樂團》演奏場景的細膩描繪奠定了現代少女樂團動畫的基礎。
(從上往下:涼宮春日的憂郁、輕音少女、
BanG Dream、孤獨搖滾)
有人說這個定義“流于表面”,少女樂隊番一定要講述少女們如何在樂隊中成長與挑戰自我,并在一場又一場live中完成升華。
然而這么定義的話你就會發現這樣又似乎太死板,在這里其實樂隊這一元素可以被換成任意一個其他類別:
少女運動番講述少女們在運動中成長與挑戰自我,并在一場又一場比賽中完成升華。
少女戰斗番講述少女們在戰斗中成長與挑戰自我,并在一場又一場戰敗對抗中完成升華又或是探討某種價值,等等。
其實說到底,無論是陽光開朗的少女樂隊也好,郁郁癥的少女樂隊也好,又或是發癲的少女樂隊也好,這些要素都只是一層“皮”,它們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作品本身如何呈現在觀眾面前。
從內心出發,將演奏與主角成長深度綁定,在恰當的時候著以你可能聽不明白卻同步率1000%的旋律,再借由各種樂器的鏈接將主角想法從內心深處迸發而出推向故事高潮,這是《FLCL》。
從現實出發,將樂隊的建立在主角們維持生活的基礎上,卻從初心上彰顯各個人物的不同。在現實中的debuff下,有人以絕望為底以音樂叩問人“為何痛苦”;有人卻以青春為載體點燃熱血闡述人“為何前進”——前者為《NANA》,后者是《BECK》。
還少不了從美少女出發,看著美少女們天天粘在一起貼貼悠閑度日,聚在一起“爆”起來不香嗎?什么人性的險惡成長路上的苦惱,在這個世界是不復存在的。
從對自身的探討再到宅系賣萌,變成如今沒有點大病組不了樂隊,看起來樂隊題材似乎借著美少女們,繞了一個大彎又有點要走回老路的意思:不是逃避而是面對自身,哪怕僅僅只是做到了面對。
只不過看著趴在地上陰暗地爬行的那位,我也有點不太敢妄下這個結論。
當然這并不是說現在“少女樂隊”怎么樣,倒不如說相比較之下,如今的少女樂隊與以往樂隊番的關系很像citypop至于80年代日本金曲。
就像竹內瑪麗亞當年不會稱自己的歌是“Citypop”一樣,作為如今被許多人稱作少女樂隊番“鼻祖”的《輕音少女》,雖然其貢獻不少優質live和膾炙人口的搖滾,但在很長的時間里kon的名頭其實是“廢萌”番的“鼻祖”。
(當然,kon里也存在大量山田尚子對喜歡的樂隊The Who的致敬,比如這個呆唯大風車)
沒錯,就是那個被調侃讓許多日本阿宅陷入“平成不知昭和恨,隔海猶唱喀秋莎”的廢萌。
當初看到mujica的海報時說實話我個人十分期待的,特別介紹那句“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可豐川祥子背負著什么重任,用面具掩蓋過去和真實的自己”讓我虎軀一震:莫非武士道要在一個商業化樂團里搞現實系樂隊?
事實證明我想多了。
不過看著現在mujica民說GO語,出圈的夾腳偶像、中專樂隊,ruby醬,一波又一波的大陸粉絲見面會接踵而至。
你們說,這個所謂的少女樂隊番“鼻祖”,但卻幾乎什么活都沒有整的空氣系代表《輕音少女》放在今天開播,風評會怎么樣?
往期推薦 點圖可閱
18年前神作原班人馬打造的精神續作,打算把祖宗之法往死里變?
半次元創始人下海搞游戲,想給新玩家補上戀愛SLG這門課丨 專訪《究極少女 阿爾特斯》制作人王偉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情報姬 獲得更多一手資訊
點擊這里,給我好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