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23日,在A股總市值排名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出現了五家上市銀行的身影。其中,工商銀行位居A股總市值第一名,市值高達2.68萬億元人民幣。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總市值均超過2萬億元。排在A股總市值第十名的上市銀行是招商銀行,總市值也接近1.2萬億元的水平。
曾經不被市場看好的銀行股,卻在這兩年突然走牛了,成為A股市場表現最亮眼的權重板塊之一。銀行股為何突然在近兩年走牛了?
如果說上市公司股價是企業經營狀況的晴雨表,那么從上市銀行的營收、凈利潤等數據分析,并不支持銀行股的大漲。
以國有大行為例,以工行、建行、中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在25年一季報的數據中,歸母凈利潤少有出現了負增長的現象。即使是多年來市場公認的銀行優等生招商銀行,在今年一季報的數據中,也罕見出現了營收與凈利潤雙降的局面。若以業績增速作為參考指標,并非銀行股大漲的主要原因。
以凈息差數據為例,從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商業銀行的凈息差跌至1.43%,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個基點。與此同時,從不良率指標分析,商業銀行的不良率上升了0.01%。按照目前商業銀行的凈息差水平分析,已經處于歷史低位的水平,市場一直期待著凈息差會出現重要性的拐點,但這一個拐點卻遲遲未有出現。
如果從常規的數據分析,相關數據的表現并不支持銀行股的走牛。但是,從銀行股的股息率變化來看,背后卻看到了市場資金以及存款資金的運作動向。
在2023年初,國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高達6%以上,部分股份行的股息率也達到了5%以上的水平。到了2025年6月,國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已經不到5%,部分股份行的股息率也回落至5%以內。換言之,兩年左右的時間,在銀行股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下,銀行股的平均股息率在持續下降,并跌破了5%的高息水平。
即使銀行股的股息率在持續下降,但與期間的存款利率下滑速度相比,銀行股股息率的下滑速度并不快。截至目前,國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依然遠遠超過同期銀行定存利率水平。以工行為例,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僅有0.95%,但工行在A股市場的股息率卻超過了4%,股息率是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數倍之多。
存銀行不如投資銀行股,已經成為了近年來市場討論的熱門話題。事實上,這一個結論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近兩年投資銀行股所獲得的投資收益率,確實遠高于存銀行。雖然銀行股的平均股息率持續下降,但與持續下滑的存款利率相比,銀行股的平均股息率依然具備很大的競爭優勢,背后也反映出部分存款資金在加速流向銀行股。
除了存款搬家的影響因素外,險資也在加速增持乃至舉牌銀行股。據數據顯示,險資對銀行股的持股數量以及市值水平均位居首位,部分銀行股獲得了險資的舉牌。
在優質資產難尋的背景下,險資把大量資金投向了銀行股。從險資的角度考慮,頭部銀行股的穩定性很強,投資邏輯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同時,銀行股的股息率優勢依然遠高于A股港股市場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銀行股的“低估值、高股息”特征也符合險資投資增持的條件。
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各路資金紛紛尋找確定性高,且安全性強的優質資產。在眾多資產中,以國有大行為代表的優質資產,確定性比較強,也獲得了各路資金的追捧。只要低利率的市場環境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那么對“低估值,高股息”的優質資產來說,依然是大資金持續投資的對象。
除此以外,市場可能博弈凈息差與銀行盈利能力反轉的預期。在股票市場中,市場熱衷于炒作預期。雖然目前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已經跌至了歷史低位水平,但在極低的凈息差水平下,往往容易面臨重要性的轉折點。股價是上市公司經營狀況以及行業發展動向的重要晴雨表,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上漲或反映出市場資金對銀行股凈息差和盈利能力可能發生反轉的樂觀預期。
然而,對銀行股來說,估值與股息率依然是觀察銀行股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以國有大行為例,當國有大行的平均股息率跌破5%,甚至跌破4%的水平時,也許預示著銀行股的投資性價比已經顯著降低。
在市場一片悲觀的環境下,也許蘊藏著投資機會。當市場處于一片樂觀的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銀行股的投資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