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B2轟炸機前腳剛走,伊朗就向美國駐卡塔爾和伊拉克的軍事基地發(fā)射導彈,一石激起千層浪。美方駐外人員迅速進入“duck and cover”(就地避難)模式,白宮戰(zhàn)情室燈火通明,局勢劍拔弩張。此刻的德黑蘭,究竟是熱血上頭,還是早有籌謀?伊朗,這是吃了豹子膽,還是背水一戰(zhàn)?
我們不禁要問:伊朗,你這是要瘋的節(jié)奏嗎?
一、這不是愚勇,這是絕境中的吼叫
在國際外交圈里,伊朗素來是個“嘴炮冠軍”,擅長揮舞口號,但這次,導彈不是虛擬的,戰(zhàn)火不是演習的。
為何如此激進?理由可能有三:
1.
內政壓力山大:經(jīng)濟幾近崩潰,通貨膨脹如脫韁野馬,年輕人失業(yè)、老百姓忍饑挨餓,“革命衛(wèi)隊”的威望也不再穩(wěn)固,唯一能轉移視線的,就是制造外部敵人,點燃民族主義。
2.
與以色列開戰(zhàn)升級:在加沙和黎巴嫩戰(zhàn)場失利后,德黑蘭迫切需要一次“壯舉”來展示其地區(qū)“什葉軸心”的領導力。這種姿態(tài)不是戰(zhàn)術需要,是戰(zhàn)略虛榮。
3.
神權意識形態(tài)驅動:別忘了,伊朗不是世俗國家,它的外交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而是“馬赫迪主義”——為末日鋪路、為犧牲榮耀。這不是理性國家行為,這是末日信仰的政治操作。
“理性的人考慮結果,狂熱者只管動手。”伊朗現(xiàn)在不是戰(zhàn)略玩家,更像是扛著炸藥包的意識形態(tài)殉道者。
二、豹子膽不是膽,是心病
表面上看,伊朗似乎是突然發(fā)瘋,其實這是長年積壓的戰(zhàn)略焦慮的集中爆發(fā)。波斯帝國雖早已成歷史,但波斯民族的驕傲尚存。然而現(xiàn)實中,伊朗這個“前文明中心”,如今卻活成了“中東北韓”,封鎖、孤立、物資短缺,一腳踩進二十一世紀,一腳卻還踏在公元八世紀的教法中。
不打,美國的制裁如毒蛇纏身;打,或許能換來一點點尊重。就像一位即將被打倒的拳擊手,最后的揮拳未必是為了勝利,而是為了尊嚴。
這不是豹子膽,這是“羞恥恐懼”——一個國家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沒人怕,于是試圖通過瘋狂證明“我還活著”。
三、“阿亞圖拉的軍令”背后,是什葉派的瘋狂邏輯
什葉派不是伊斯蘭教的主流,而是一種“受害者神學”,它自誕生之日起就強調殉難、犧牲、苦難與復仇。霍梅尼革命建立的政權,本質上是“為馬赫迪(救世主)鋪路”的神學政體,其對外政策的邏輯不是“國家利益”,而是“宗教使命”。
正因如此,你看不到常規(guī)理性:即使所有人都說“這是一條死路”,他們也能說——“那是通往天堂的捷徑”。
就像喬治·奧威爾所說:“在某些政治語境下,說出真話本身就是一種革命行為。”
四、伊朗人不是懦夫,但也不是無腦的瘋子
如果我們只把這次行動看作純粹的“愚行”,也未免低估了波斯人的政治傳統(tǒng)。伊朗歷史上曾培養(yǎng)出過薩珊帝國的赫赫將軍,也出過文化繁榮的巴列維時代。曾幾何時,伊朗是承認以色列的中東國家之一,也是“美國在中東的門神”。從波斯波利斯的遺跡到德黑蘭的咖啡館,這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遠比今天神權政府呈現(xiàn)的更復雜。
所以,伊朗這次對美軍基地的“試探”,未必是沖動,而是籌謀后的冒險。但問題是:對的是目標,錯的是時代。
五、下一步:狂人開局,誰來陪葬?
如果美方反應克制,伊朗可能會將其包裝成一次“勝利打擊”;如果美國強勢回應,局勢則可能升級為“局部沖突擴大”。而無論哪種結果,伊朗普通人民都注定成為犧牲品——革命不是不流血,而是老百姓流血。
正如丘吉爾所說:“戰(zhàn)爭的代價,從來不是政客付出的。”
死路走多了,也就不怕撞墻了
伊朗的導彈未必能改寫地緣格局,但卻再次暴露了一個國家在制度僵化、意識形態(tài)極化之后的“絕望外交”。
看似有選擇,實則已無退路。因為這個政權的真正敵人,從來不是美軍基地,而是它自己設下的歷史陷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