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以“嶺南千年文脈?非遺煥新煥彩”為主題的廣東主會場活動在潮州啟幕。
活動現場舉辦了廣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階段性成果展,最新呈現廣東21個地市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階段性成果。
截至2025年5月31日,廣東省實現“三普”文物復查率、普查數據上傳率100%,全省累計復查“三普”不可移動文物37156處,調查新發現文物3000余處。
廣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階段性成果展現場
巍巍中華,悠悠南粵,文脈綿長,瑰寶生輝。廣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先行地,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多樣。
重要新發現成果遍地開花
自2023年國務院部署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來,廣東省各地市的文物普查隊員們踐行應保盡保,不畏酷暑嚴寒,不懼遍途荊棘,在崇山峻嶺間,在荒無人煙處,用腳步丈量嶺南大地,實地普查出一大批重要新發現。
中山市岐澳古道五桂山段 受訪者提供
中山市重要新發現岐澳古道五桂山段,該段不僅是岐澳古道現存唯一的山地型驛道,還是連接香山縣城石岐與澳門的陸路交通干線。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陸地段重要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
韶關始興縣東郊場糧倉 受訪者提供
位于韶關市始興縣東郊場糧倉,從50年代初的圓筒倉到80年代的貯糧立筒庫,見證了始興縣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逐漸增加的過程,是始興農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作為始興的寶貴文化遺產,東郊場糧倉是始興人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財富,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廣州白云山黃佐家族墓群 記者 鄧鼎園 攝
廣州市黃埔陂頭嶺遺址揭示了嶺南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大窖穴群,白云山棲霞嶺明代黃佐家族墓群碑文補正史料;深圳市新發現改革開放文物30多處,注重關鍵歷史事件的見證場所,如榮根學校大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紀念》浮雕、金啤坊等。
廣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階段性成果展現場
惠州府衙遺址為研究嶺南地區明清時期官式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東莞南海衛城墻遺址將進行原址保護并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東莞南海衛城墻遺址 受訪者提供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各地市文物普查的階段性成果,為全面摸清我省文物資源家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字技術為文物普查插上翅膀
在活動現場,不少地市的普查成果都體現出現代科技對文物普查的強勁助力,運用RTK定位、無人機航拍、激光測距儀等科技手段,精準高效完成登記文物復查。
深圳市“三普”復查總數1968處,新發現文物300多處,寶安區利用全景運動相機解決普查中的難題,為每處文物點建立了全景視覺檔案,有效提升了“四普”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寶安區通過全景運動相機普查文物 受訪者提供
珠海市對文保單位進行全方位和高精度的采集、記錄、存儲,將設備接入北斗定位系統并采用國標大地2000坐標系精確定位。與此同時,還通過采用全自動高效空間數據采集方式,避免對文物直接接觸,降低文物受損風險,數據以標準三維模型格式進行存儲。
茂名荔枝古貢園 受訪者提供
茂名市完成808處“三普”文物復查,新發現文物100多處。其中荔枝古貢園普查成果亮眼,現存一級古荔枝30株、千年以上樹齡9株,二、三級古荔枝61株。
普查隊員運用無人機搭載設備實現文物三維建模,采集照片2.2萬張,采用北斗融合技術提升定位精度至厘米級,結合激光測距儀等完成9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三維數字化建模。
(圖文來源于“羊城晚報·羊城派、廣東文旅、文化潮州”,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