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沖突爆發(fā)以來,伊朗不斷升級自己的報復手段。在動用了高超音速導彈這款軍事裝備后,他們又要祭出另一張王牌——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這個海峽,真的有這么重要嗎?
霍爾木茲海峽位于中東地區(qū)波斯灣與阿曼灣之間,地處伊朗與阿曼之間的狹長水域。從地圖中可以看到,霍爾木茲海峽極度狹窄,這也決定了它的 重要價值。
從地理上來看,霍爾木茲海峽勾連的波斯灣附近的國家,都是中東著名的產油大國,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和伊朗。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波斯灣地區(qū)國家的石油儲量占全世界的48.1%,天然氣儲量也達到了37.8%
而霍爾木茲海峽,是這些國家向外出口石油的唯一海上通道,其戰(zhàn)略地位堪比全球能源動脈的咽喉。
它全長約150公里,最窄處僅約38.9公里,最寬的地方也不足100公里,其中國際航運通道寬度不足10公里。
但就是這么個狹窄的海峽,卻承擔著全球近五分之一石油運輸的重任,每天有差不多2000萬桶石油及相關產品在此往來,占全世界原油和石油產品海運總量的1/3左右,有“世界油閥”“中東油庫的總閥門”之稱。
伊朗有控制權嗎?
在歸屬方面,該海峽也存在一定的爭議。有的學者認為這個海峽屬于領海海峽,也有學者認為這個海峽屬于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不論是哪種說法,都能在國際法和相關概念中找到依據。
要知道,在伊朗和阿曼對望的最狹窄處,海峽寬度僅21海里。要是兩個國家都保有12海里的領海寬度,那就重疊了,重疊的部分到底算誰的呢?
要是參考《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那么這種跨越兩國之間的國際海峽應當對各國船只保持航行自由。然而,伊朗只是簽署了該公約,遲遲沒有正式批準該公約,這使得它在實際操作中擁有一定的法律彈性。
此外,霍爾木茲海峽西岸的穆桑代姆半島雖屬阿曼,但被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廣泛視為“友好控制”,相比之下,伊朗在東岸掌握的水域具有更強的實際控制力。
作為海峽北岸唯一的主權國,伊朗不僅擁有地理優(yōu)勢,而且長期在此部署強大的軍事力量。據報道,伊朗曾多次公開演練“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戰(zhàn)術,包括使用潛艇、水雷、無人機和小型攻擊艇協同作戰(zhàn)的非對稱戰(zhàn)法。
這些軍事手段的部署,使得伊朗在發(fā)生沖突時具備“迅速中斷”航道的能力。
總之,雖然從國際法規(guī)方面,伊朗對海峽的管控范圍還有一定的爭議,但從實際操作上看,他們還是有先手優(yōu)勢的。
封鎖海峽影響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高度關注霍爾木茲的局勢。這些國家高度依賴中東石油進口,因此在外交上大多希望維持該海域的穩(wěn)定,不愿看到與伊朗的沖突升級。
以我國為例,作為一個非常依賴進口油氣的國家,我國有差不多70%的進口石油都是從霍爾木茲海峽運出來的。同樣采用2018年的數據,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了35%,石油更是高達60%。
這個數據,在未來只高不低。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推測,到2035年的時候,我國這兩種能源的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達到40%和80%。
實際上我國近年來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也包括對霍爾木茲海峽的穩(wěn)定提供支持,例如在伊朗港口投資基礎設施,協助提升其海上管理能力,以換取能源合作和航道安全保障。
但霍爾木茲海峽過于關鍵,目前我們的布局還無法繞過去,保障順暢通行的前提都是先把油氣運出霍爾木茲海峽才行。
由此可見,一旦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全世界都是一場巨大的波瀾,導致全球范圍內的能源短缺和成本暴漲,我國更是首當其沖。
總體來看,霍爾木茲海峽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咽喉,更是地區(qū)力量博弈、能源安全、全球航運與大國戰(zhàn)略的交匯點。
伊朗的地緣掌控和軍事部署雖然難以長時間封鎖海峽,但其短期干擾能力仍被視為戰(zhàn)略威懾工具,而各國圍繞該海峽的軍事、外交和能源布局也構成了一幅緊張且持續(xù)演化的地緣棋局。
任何對霍爾木茲局勢的誤判或升級,都會迅速波及全球能源市場和安全格局,因此這條狹窄水道的重要性,遠遠超越其表面地理尺寸所能體現的。伊朗以此為威脅,正是因為他們有這些底氣。
美以兩國,怕嗎?
那么,伊朗祭出這張王牌,真的能嚇住美以兩國嗎?
答案是未必。
要知道,伊朗已經不是第一次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威脅了,2008年、2011年都曾進行過威脅,但只在兩伊戰(zhàn)爭期間曾短暫中斷過。這一來會產生“狼來了”效應,讓對方有所準備;二來長期光說不做,難免會導致美以有恃無恐。
有數據表明,美進口原油的十大來源國中,僅有3個需要從霍爾木茲海峽運送,那就是沙特、伊拉克和科威特,僅占了十大進口來源國總量的15.63%。就算真的封鎖,對他們來說也沒什么影響,最多是其他國家為此買單。
另外,對于產油大國沙特來說,他們的西邊還有紅海。雖然不如霍爾木茲海峽方便,但也可以保證每天有超過500萬桶原油從管道運輸到紅海。
更重要的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代價,伊朗可能承擔不起。
首先,封鎖海峽不是張張嘴就行的,需要部署水雷、快艇等軍事裝備,對敵國游輪進行干擾乃至襲擊,不僅消耗精力,而且該國海軍的實力也未必承擔得起這個任務。一旦美以動手,封鎖的海峽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被打通。
第二,封鎖海峽意味著局勢的進一步升級,既會在國際上引起一連串的蝴蝶效應,還可能導致美以方面施加更加嚴厲的打擊。
第三,一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伊朗自己的石油怎么運出去,也是一個問題。本來戰(zhàn)爭就燒錢,再自斷一臂,伊朗未必承受得起。而且,萬一這段期間我國等國家找到新的油氣進口來源,擺脫對中東的依賴,那么包括伊朗在內的所有中東產油大國,遭受的損失將是持續(xù)性的。
所以,對于關閉霍爾木茲海峽,伊朗方面還是很猶豫的。該國議會已經贊成關閉,但他們說了不算,只有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拍板才算數。即便是當年兩伊戰(zhàn)爭期間,他們也沒有徹底關閉海峽。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到最后關頭,伊朗不敢打出這張牌。
總結:伊朗的底褲
這么看來,伊朗手上的牌,確實是有限的,這也是美以兩國有恃無恐的原因。反而他們很可能認定霍爾木茲海峽是伊朗的底褲,使勁往下扒。伊朗越不封鎖,說明他們的反抗越弱,越助長美以的囂張氣焰。
東歐那邊,烏克蘭還牽制著俄羅斯,后者也很難伸出援手,伊朗的后盾,幾乎已經沒了。
如今,伊朗外長已經來到俄羅斯,此行肯定是帶著求援的目的。至于俄羅斯能給多大的幫助,那就不好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