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武訓傳》中的山東響馬
“山東響馬、四川賊,小偷小摸數安徽,河南遍地流逛槌”,是一句早年間流傳在江湖、民間的俗話。這句話具體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來解讀一下。
山東響馬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這是舊時土匪攔道打劫時說的一句話,據說最早出自程咬金之口。程咬金是濟州東阿人,具體就是今天的山東東平斑鳩店。
盡管山東以“禮儀之邦”出名,但山東的強盜也同樣出名。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其中的一部《水滸傳》就是專門寫山東強盜的。不過,山東人為什么把攔路搶劫的強盜稱為“響馬”,說法并不一致。
一種說法是,山東人做事情講究禮儀,山東強盜也不例外、盜亦有道。以梁山好漢為代表的山東強盜“講義氣”,打劫之前要騎在馬上甩幾下非常響的馬鞭子。甩鞭子的意思是給來往的其他客商提個醒:我要打劫了、你快點離開,不然、就不客氣了。
古裝霸腔《山東響馬》梁婉芳演唱
另一種說法是,山東的強盜攔路搶劫時,要事先在路邊埋伏好。等到目標出現后,領頭的就在馬背上甩一聲響鞭、作為動手的信號,然后強盜們就會沖出來,一哄而上、實施搶劫。
還有一種說法是,東漢以后、山東的土匪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土匪為響馬。
直到今天,在山東的民間還有流傳一種“甩響鞭”的健身方式,鞭子的聲音可以傳到幾里開外。順帶說一下,為什么甩鞭子時會發出很大的響聲:當甩鞭子的力量足夠大、速度足夠快,運動傳遞到鞭梢、使得鞭梢的運動速度超過音速時,就會產生“音爆”,也就是我們聽到的響聲。
四川賊
在我國傳統文化里,通常把賊比喻成鼠。四川的古稱為蜀,“蜀”和“鼠”諧音;這是其一。另外,四川人大多生得個頭矮小、行動靈活,并且個性油滑、如有利益則無孔不入,猶如老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早年間、四川人利用身體優勢,從事鼠竊狗盜之事的人不少,如盜墳掘墓、入室行竊等。這些都是人們把四川和賊聯系到一起的原因。
小偷小摸數安徽
安徽的小偷小摸和四川的賊不同,安徽的小偷小摸是順手牽羊地拿人財物,或者乘人不備、掏人錢包。曾在安徽的某個論壇里,看到一個帖子說,自己把電瓶車放在新華書店門口、進去買了本書;就這一會兒的工夫,出來后、發現電瓶車上剛買的菜被人拿走了。這就屬于小偷小摸。
四川的賊是專業的,安徽的小偷小摸多是業余的。多數人認為,這和安徽晚清以來的饑荒有關。這從安徽民間小調中多有鬧饑荒的唱詞中就能得到印證:
“堂客挎著討飯籃,一擔稻籮下江南。前頭挑著破棉絮,后頭挑著女和男……”
“去年干,今年淹,爹爹餓死大路邊。姐挑野菜娘討飯,哭哭啼啼下江南……”
在逃荒的道路上,饑民有小偷小摸的行為實屬正常,一路留下小偷小摸的印象也就在所難免。
流浪藝人
河南遍地流逛槌
“流逛槌”中的“流逛”,意思是無所事事地閑逛;而“槌”,指的是“棒槌”。棒槌和“高麗棒子”中的“棒子”的意思一樣,說的是“一竅不通”、“沒見過世面”、“不明事理”。
為什么說“河南遍地流逛槌”呢?據說和民國時期的河南幾次災荒有關。黃河決口、旱災蝗災,百姓無地可種、無事可做,只得流離失所,成了游手好閑、渾渾噩噩的“流民”。
還有說法稱:元末明初時、河南因戰亂造成人口稀少,因地緣之便利,臨近的陜西、山西、直隸、山東等省的的饑民大量涌入河南覓食,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流民隊伍,出現了“河南遍地流逛槌”的現象。
聲明:此文并非出于任何地域黑的想法,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些舊時的市井俚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