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遼沈戰役》有一個場面非常讓人震撼,就是東野上千門火炮對著錦州齊鳴,電影旁白說道:“要知道上千門火炮,在同一時刻,向同一目標發出怒吼,這在中國戰爭史上還是第一次。”
長期以來,我軍吃了火力不足的虧,被敵人炮火壓制著是常態,因此,我軍打仗通常選擇“窮則迂回穿插”的策略,這實在是沒辦法的選擇,我軍火力弱,不靠著迂回穿插尋找戰機,是很難取勝的。
現在錦州戰役,東野的火炮裝備情況非常強大。六零炮的數量達到2890門,迫擊炮有986門,戰防炮121門,火箭炮253門,步兵炮127門,平射炮58門,速射炮45門,高射炮54門,機關炮108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加農炮則有8門。直接用到炮轟錦州的,有10個炮兵團,參戰的火炮數量肯定超過了一千門。
國軍錦州守軍十萬人,不過,他們的炮兵實力相對薄弱,口徑超過70毫米的大炮僅有七門榴彈炮、十四門野炮和三十六門山炮,合計只有五十七門。
東野這一仗確實能夠選擇“達則火力覆蓋”的策略,讓東野在兄弟部隊面前很是長氣!
其實,我軍最早大規模使用炮兵資源的將領是粟裕,他高度重視戰場上的火炮威力,認為炮兵可以發揮巨大優勢,其對炮兵兵種的建設,很有先見之明!
粟裕在新四軍一師時期就設立了軍工部,在戰場上繳獲到迫擊炮以后,立即調到師部,供軍工部研究。一師軍工部也不負眾望,最終為新四軍研制成功了最新型的迫擊炮,并且能夠批量生產。
迫擊炮在火炮家族中最不起眼,屬于小炮,粟裕為此提出了“炮群”概念。
所謂“炮群”,按照粟裕的解釋,是將許多炮擺在一起,無論大炮小炮,地面炮或是高射炮,它們有的打步兵,有的打碉堡,有的打飛機,有的打坦克,“分工負責,一掃而光”。
1944年3月,粟裕就利用眾多迫擊炮和一門日式山炮組成的“炮群”,在車橋轟掉了日軍的防守碉堡,殲滅了日軍一個小分隊。
在意識到“炮群”的威力后,粟裕讓軍工部加工加點制造迫擊炮!軍工部還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趕造出500門迫擊炮、5000發迫擊炮彈,使得粟裕的部隊從連到營到團,都得以配置了不同級別的迫擊炮。
1945年6月,新四軍第三次天目山戰役,粟裕的500門迫擊炮組成炮群,對著國軍52師轟炸,整建制消滅52師。國軍事先完全沒想到,以前那么窮的新四軍,居然一下子有了幾百門迫擊炮,在數量上比國民黨用于天目山戰役的部隊所能動用的火炮數量,多太多了。
因此,粟裕在大規模炮戰的軍事運用上,時間非常早,很早就提出了“炮群”理論,講究各類火炮的集體應用。東野的錦州戰役上千門火炮,也不是胡亂打的,其實就是一種“炮群”理論的應用,只是時間在粟裕之后了。
東野數以千門的炮群,不僅僅只是迫擊炮了,包括步兵炮、平射炮、速射炮、戰防炮、機關炮等等,兵鋒所向,完全是砍瓜切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