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生殖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近乎神圣的使命光環;
它已經不僅僅是生物性的延續繁衍,還附加了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要意義,個體存在的痕跡與血脈傳承深深綁定。
對于男性而言,這種現象更為具體;
結婚生子是獲得完整社會身份的憑證,由核心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變成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對已婚子女以及第三代組成的家庭)。
“成家立業”的文化期待下,越來越多男性被邊緣化
“成家”并“生子”,從一種古老的生活選擇,轉變成為不容推脫的、沉重異常的義務和責任。
可是這種根深蒂固的生殖崇拜遭遇了人口結構的劇烈動蕩,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在適婚年齡比對中,男性數量顯著多于女性;
20歲—40歲的群體中,男性比女性多了1752萬人,男女人數差距在00后群體中還將得到進一步擴大;
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男性被排除在婚姻市場之外,無法完成被賦予重要意義的“成家立業”的人生任務。
盡管現在各種新型的觀念和生活模式不斷冒尖,但總體上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想跟上步伐;
時代的一點點數據變動傾向放在單獨的個體身上,都是不可撼動的大山。
當數量可觀的男性個體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掙脫不了被剩下成為余數的命運;
當怎么樣都達不到文化設定的核心目標時,一種巨大的無力感便蔓延開來。
因為從小到大反復聽到的人生軌跡,卡在了婚姻這一道阻礙前不得前進,這種深刻的挫敗感,并不能用簡單的情緒沮喪形容;
它動搖的是那一類生殖崇拜,想要通過結婚生子建立自身在世界的基本位置和存在價值的男性群體的根基。
性壓抑:從個體困境到社會風險的轉化
他們無法成為期待中的“丈夫”和“父親”角色。
性壓抑就是生殖崇拜和性別嚴重失衡下,最直接、最生理化的表現;
淺層的表現為一種被迫的、持續的壓抑狀態,因為缺乏常規伴侶所以無法解決自然正常的生理沖動。
更深層次的表現為,欲望無法在文化認可的模式上獲得表達和滿足,沒有契約婚姻和穩定的伴侶關系。
在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未被滿足的欲望不會憑空消散,而是被強行向內壓制;
這種無處宣泄的力比多能量不會消失,它將會轉化為種種異常的癥狀,如焦慮、強迫行為、過度的攻擊性和自閉的抑郁情緒。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弗洛伊德倡導的那樣,用正面的“升華”形式排解自己的焦慮,“升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指的是:
個體將原始欲望和道德約束之間產生的沖突,
通過將原始欲望的動力催生或轉化為富有創造性、健康的、易于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過程。
比如將性本能沖動、愛情的動機轉向以體育競技、繪畫、創作等形式抒發感情;
使原有的動機沖動得以宣泄,消除因動機受挫而產生的焦慮、不安,從個人成功的體驗中達到心理的平衡與滿足。
更危險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尋求的是不正常的、具有破壞性的出口,反而變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被壓抑的原始驅力,與彌漫在社會中的價值失落感相互影響,催生了日益顯著的男女群體對立現象;
性壓抑只是男性的第一個秘密,它為某些不好的亂象提供了燃料。
社會輿論中,經??梢钥匆娨环N非此即彼、充滿怨懟的極端立場和表述;
一些男性因為自己在婚戀市場受挫,把憤怒和失落歸咎到女性群體身上,抱怨她們要求過高過于物質,認為是女性群體造成了男性群體的困境;
這種指責實則是一種“投射”的心理防御機制,指的是:
個體將自己的內心沖突、欲望或不愿意承認的想法和情感,無意識地轉移到他人或外部事物上。
是把內心處理不了無法承受的無能感以及壓抑的沖突,外化到一個具體可見的外界身上;
試圖為自己的痛苦找到一個可以歸責的對象,以此來緩解內在的焦慮。
傳統失效與期待錯位,撕裂兩性理解的橋梁
除了性壓抑和男女對立空前嚴重,婚戀觀也在經歷著劇烈的變革。
在傳統的家庭模式中,男性往往默認是小家庭的經濟支柱,其價值很大程度體現在供給物質保障和安全感。
然而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獨立的能力普遍提升,極大動搖了傳統框架;
導致女性對伴侶的期待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物質供養,上升為情感共鳴,找的也是相互理解、尊重以及平等的關系。
這種轉變對于許多成長在傳統性別角色家庭中的男性是個挑戰,需要花一點時間適應。
他們可能還未學習到充沛的情感表達能力和親密關系的建立能力;
如果男性在經濟上的傳統地位優勢被削弱,在情感上的能力也沒有及時補足,便加大了困境;
一邊失去了傳統經濟價值的立足,一邊無所適從新的情感價值維度;
沒處理好的失落進一步加深了內心焦慮和疏離感,使得兩性之間的理解和溝通顯得越發艱難。
多個矛盾因素的對沖下,男性的性壓抑不再只是一個生理或心理層面的個體秘密,它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心理問題;
因為眾多個體內在的壓抑與沖突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在男性群體內部引發了連鎖的心理反應,不可避免地溢出匯聚;
這個問題就會變成一個起點,慢慢演變成公共領域充滿戾氣的男女對立和互相不理解,一步步導向了更復雜的社會矛盾。
要解開男性的第一個秘密以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后續社會現象,需要的不是指責;
需要的是對陷在其中的個體艱難處境的體察,清醒認知到生殖崇拜和性別失衡的拉鋸;
看到所有人,無論性別,都在尋求尊嚴與聯結的共同愿景,才能基于平等的基礎相互理解,互相看見。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