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羅永浩數字人在百度電商完成首場直播,吸引超1300 萬人次觀看,GMV突破5500萬元,創下數字人直播帶貨新紀錄。
在這場頭部主播數字人首秀中,AI起著關鍵作用,不僅驅動數字人做出8300個動作,還生成高達9.7萬字的劇本式產品講解,連羅永浩本人都說:“如果沒有數字人,這得把我累成啥樣!”
事實上,“頭部主播+AI”帶貨的新嘗試,背后是AI正在全面滲透電商平臺的冰山一角。
從數字人、AI 導購、虛擬試衣到智能客服,AI 技術的身影,在電商平臺上早已無處不在。
消費者:這個AI不太聰明
在消費者觸手可及的 AI 購物體驗中,AI 導購應用最廣,因為主流電商平臺都有布局。
自從淘寶在 2023 年推出“淘寶問問”后,京東接力推出“京東京言”,而抖音電商到 2024 年末才上線“智能購物”。
對比這三個平臺的 AI 導購,我們發現各有特色,但仍有不足。
從便利性來說,淘寶問問和京東京言的入口都比較“隱蔽”,首頁看不到,而抖音商場的智能購物在個人中心。
在功能上,淘寶問問會根據用戶的搜索記錄提出相關問題,讓用戶感受到個性化;京東京言有“商品對比、送禮助手、AI劃重點和挑選參謀”等按鈕,讓人可以直接對比;智能導購除了提供聯想搜索外,還給出平臺上的新品視頻鏈接,直接進行內容種草。
但當消費者繼續與AI導購們對話,會逐漸感受到它們“不夠聰明”。
在淘寶問問頁面輸入“蠟燭+圣誕禮物”后,它給出10個裝飾蠟燭的購買鏈接,價格均在 100 元以下。
如果進一步提出要求:“希望高端一點的”,淘寶問問給出的10個鏈接里只有 2 個到達百元以上。
當指令進一步細化到具體品牌,淘寶問問終于給出對應品牌的蠟燭鏈接,仔細看卻沒有一個鏈接來自品牌官網,而且它仍然在推薦個位數價格的商品。
面對同樣的問題,京東京言給出的商品鏈接來自平臺自營旗艦店,基本能達到提問者要求;智能導購推薦的商品在200 元以上,鏈接卻都不來自品牌官網。
AI 似乎不能理解高端產品的標準,也不能明白高客單產品以官網所售更有保障的用戶心理,它需要用戶直接發出指令:“需要100-300元區間的蠟燭,送禮用”,或者“請給出品牌官網的鏈接”。
除了AI 導購,AI 虛擬試衣也吸引了不少用戶,畢竟女裝退貨率高眾所周知,如果能在下單之前看到衣服上身的樣子,也許能減少退貨的煩惱。
數據顯示,AI技術能讓退貨率降低30%,堪稱退貨率“終結者”。
目前僅淘寶上線了 AI 試衣間,搜索“淘寶試衣”進入頁面后,用戶上傳個人照片和修改身高體重,再選擇衣服就可看見上身效果。
看似讓人滿意,然而用戶評價不一。
有男性用戶把身高體重設定為“180cm,75kg”,模特顯示是身體健美的年輕人,當他把體重增加到 81kg,模特就變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
有女性用戶更直接表示不滿:自己明明是大胸,卻被 AI 美化成平胸,雖然平胸穿衣服的確更好看,但 AI 也要傳播身材焦慮嗎?
由此可見,AI試衣間目前僅處于展示衣服階段,并未精細化到可以為用戶量身打造試衣模特。
至于在去年618上線的“AI講價小助手”,有人認為是社恐福音,有人卻發現 AI 講價的第一步是召喚賣家的人工客服,然后以“預算有限/店鋪多年粉絲/其他店鋪有優惠”等話術來說服人工客服降價。
結果也不盡如人意,賣家寸步不讓,用戶更是哭笑不得,一方面感嘆AI竟然也知道講價要和真人談,另一方面無奈AI丟光自己的臉,畢竟自己親身上陣話術不會這么低級。
總體而言,電商平臺現有的AI功能基本覆蓋了用戶“興趣-比對-下單-售后”全流程,然而根據消費者反饋,AI提供的購物體驗并不絲滑,甚至讓人感慨這個 AI 不太聰明。
商家:降本增效是正解
對于 AI,商家的訴求則很簡單:降本增效。
去年雙十一前,淘寶向所有商家上線 AI 產品“生意管家”,能夠幫助商家進行素材生成、數據服務和經營代理;今年618,淘寶再度上線了“AI手卡”、“AI評論系統”等功能。
其中,圖生視頻和腳本成片功能特別受到商家青睞。據服裝品牌dunnu敦奴的設計師表示,只要上傳商品圖片,AI就能在 5 分鐘內生成一支高質量商品視頻,而過去需要數小時或數天時間。
京東的京點點 AIGC 內容生成平臺能幫助家裝商家一鍵生成場景圖,商家上傳產品圖后,平臺就能生成對應場景圖,商家也因此能把單張商品圖成本從幾十到幾百元降低99%以上。
抖音的AIGC一站式平臺“即創”僅需單張圖片即可讓數字人生成坐姿、站姿、走動等自然動作,而商家只需要上傳商品圖,就能一鍵生成數字人與商品的互動視頻。
而快手的可靈 AI 除了能幫助商家一鍵生成圖片和視頻外,還在數字人和投流上表現突出。
女媧數字人直播平臺能根據腳本完成演繹,可支持2200個以上的數字人24小時同時開播,轉化率接近真人水平。
UAX 智能廣告投放產品能幫助商家把廣告冷啟動成功率提升 25%。數據顯示,全站推廣Agent為投放商家撬動了60%以上的自然GMV增長。
觀察淘寶、京東、抖音和快手的 AI 平臺,其功能大同小異,都是圍繞商家“內容生成-營銷投放-經營分析”等核心環節展開。
然而,在對降本增效的不斷追逐之中,商家與消費者的矛盾正在逐漸顯現。
社交平臺上,有用戶吐槽商家貨不對板,并指出精美的展示圖是由 AI 生成,是虛假宣傳。
也有消費者發現,某些女裝店鋪一張 AI 圖走天下——從首頁主圖到詳情頁都是同一張圖,簡直是數字化敷衍。
AI 正在成為商家的利器,卻被部分人當成捷徑,10 秒生成產品圖當然讓人省心,但被失真細節打消的購買意愿卻不可量化。
平臺:構建競爭壁壘
在讓消費者更滿意,讓商家賣貨更高效之外,平臺與平臺之間自有內卷。
具體表現,離不開“人、錢、技術”三方面。
阿里集團CEO吳泳銘曾明確表示,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于AI和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如此豪賭AI,考慮到電商之于阿里,淘天集團預計將獲得相當比例的資源配置。
在這一輪AI競賽中似乎隱身的拼多多,于2024年研發投入127億元,同比增長16%,重點用在AI技術及平臺治理。
而各電商平臺的AI人才爭奪戰,早已在今年春招開打,阿里集團和字節跳動都開放了不在少數的AI崗位。
技術方面,字節跳動和快手都在自研AI大模型,服務于抖音商家的A創作工具“即創”基于豆包大模型而成,而快手的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AI”已見成效,用戶數突破2200 萬,在 2025年Q1營收超過1.5 億元。
京東則致力于 AI 基建,在花了至少5 年做透智能物流平臺和智能供應鏈后,京東的“亞洲一號”智能倉已經實現全自動化分揀,2025年618期間,AI物流系統可預測訂單峰值,提前調配運力,確保95%的訂單在12小時內送達。
可以說,各電商平臺都在修內功。
從消費者能直接感知的 AI 導購,到商家用單張圖就能生成視頻,再到支撐平臺運營的智能物流和供應鏈,AI 已經滲透到電商行業的方方面面。
在存量競爭的當下,AI 正在成為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誰能以更低的成本創造更優的體驗,誰就能筑起護城河,定義下一個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