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如宋玉”,后人只嘆宋玉容貌一絕,孰不曾透過這層皮囊去探知他那凌于美貌之上的才情。
他的才華、思想和格局遠比容貌更讓人驚嘆;他的無奈、悲傷與憤懣都隱藏在辭賦之中。
縱有滿腹才華和抱負,卻曲高和寡,無人可傾訴。在勾心斗角、污濁遍布的朝堂上,他寧愿守著自己的高潔,甘于貧困。
公元前298年,戰國時期,宋玉出生于湖北襄陽宜城。從小酷愛辭賦,又擅長音樂。然而,由于出身寒微,他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后來,他追隨屈原成為其弟子,與屈原齊名。歐陽修曾贊譽道:“宋玉比屈原,有時甚至超越。”
他的諸多見解深受道家學派影響,這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因此,后世稱他為一代辭賦大家,可見其才學之深令人驚嘆。
宋玉的一生與其師屈原頗為相似,同樣是才華橫溢、志愿獻身國家,在風雨飄搖的戰國時代書寫了自己坎坷淋漓的人生。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屈原被逐之后,宋玉因友人景差引薦進入楚頃襄王府,擔任文學侍從大夫。
在文學和音樂上的卓越才能使他深得襄王喜愛賞識。然而官職雖不高,卻引來了眾人的注目。
一方面有人拉幫結派,另一方面則有人抹黑打壓。受師傅屈原影響,宋玉品行端正,高潔,有“寧處窮而守高”的氣節,自然不愿陷入污濁泥垢,不做不正當勾當。
他憎惡那些排除異己的奸臣,對于這些丑陋不堪的人毫不掩飾地表達厭惡,“十有九人堪白眼。”因此遭到登徒子等人的排擠構陷。
天下蕓蕓眾生,大多不過是“下里巴人”,對此宋玉哀嘆:“世俗之民,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作為屈原的弟子,他繼承了師傅的風骨,“寧溘死以流亡兮,”也不愿落入亂世泥潭。他獨善其身,但終究無法阻擋奸人的攻擊。雖然遵循屈子的遺訓“不敢直諫”,但心中的宏偉格局和獨特思想最終在辭賦中盡情揮灑出來。
由于官職低微不足以自保,加上一身才華非池中物,因此成了眾矢之的。他因忠君愛國卻被放逐,而作《九辯》表達志向,《招魂》哀悼師傅。
這些辭賦中充滿對世道的不公諷刺,對無人惜才的悲嘆,也因此被有心之人拿來大做文章,向楚襄王進讒言。
昏庸的楚襄王雖看重他的才華,卻也對他固執己見、不懂變通感到不悅,不免要責問幾句。
《對楚王問》中記載了楚襄王質問宋玉是否行為失當,為何百姓大臣并不贊揚他。對此質疑,宋玉以一個故事回應:《下里》、《巴人》是通俗歌謠,多數人都會唱,而《陽春》、《白雪》乃高雅之作,會唱者寥寥無幾。
這正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之意,也是為了表達自己志向高遠、不被理解罷了“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這句話道出了宋玉心中的無奈和孤獨。燕雀焉能理解鴻鵠的志向?宋玉的才情與抱負,那些平凡的臣子百姓自然難以領會。
屈原逝去后,宋玉依然懷揣滿腔熱血,希望將自己的才能奉獻給國家。然而,他所走的道路卻布滿荊棘,人心險惡。他既無法報國,又不被人理解,還遭受嫉妒和排斥。
在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境地中,他忍受著孤獨與悲傷,憤懣如同千斤重石壓在他的心頭。本以為讀書、領悟先賢文章已經足夠艱難,但當真正學習到圣人的思想格局后,卻陷入了表達困難、不被認同的困境。這便是世道使然!
也許正因如此,宋玉選擇了以悲嘆和微諷為主的辭賦創作。如果莊子和屈原這些圣人在世,或許宋玉就不會有曲高和寡之嘆了吧!
“其容不改,出口成章”——《詩經·小雅·都人士》
宋玉不同于那些飽讀詩書卻呆若木雞的學者,更像是一位巧舌如簧的謀士。雖然他沒有憑借武力、地位或財富取勝,但常常憑借一張能言善辯的嘴巴,為自己擋去了小人的構陷刁難,從而謀求出路。
從宋玉的辭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深受道家學派影響,對男女之事持開放態度,并且正面回應,不拘泥于禮儀束縛。
在《神女賦》和《高唐賦》等作品中都有體現。或許是因為對女子細致大膽的描寫,也可能是由于他的容貌受到眾多女子傾慕,于是有人散布流言,說他“性好色”。
“登徒子”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好色之徒,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登徒子雖奸惡,卻并不好色。這件事情還要追溯到戰國時期的一段話。
據《登徒子好色賦》記載,登徒子是楚王近臣,經常在楚王面前進讒言。由于宋玉俊美非凡、能說會道,所以登徒子誣告他說他好女色,不讓大王帶他進入后宮,以免引發問題。
對此,宋玉巧妙回應說,他見過最美麗的女子就是東家的姑娘,此女愛慕他至深,每天趴在東墻上偷看他三年未嫁,而他卻始終不為所動。
反觀登徒子的妻子丑陋不堪,卻被登徒子喜愛,并生育了五個孩子。從這一點來看,連最美麗女子都打動不了宋玉,而登徒子面對丑妻尚能共育兒女,這才是真正好色至極的人。
盡管這種解釋聽起來似乎有些離奇,卻又合情合理,使得楚王無話可說,而登徒子更是有理難辯。
由此可見,宋玉不僅在辭賦音律上展現出才華,其智計之深,同樣令人折服。他面對刁難時鎮定自若,因此能夠在這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誰還會再嘆息“百無一用是書生”?宋玉不同,他雖在仕途上舉步維艱,但早已將圣人的思想、才華學至通透。“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宋玉謹守莊子及其師屈原所授,小心行事,不敢直諫,再加上他的聰慧與口才,總能在困境中全身而退,讓小人不得安寧,自食其果。因此,他才能安穩度日。
“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秦觀《南鄉子》宋玉,這位才貌雙全、文采斐然的男子,終其一生未曾娶妻。眾人皆知“宋玉東墻”的典故,他被最美麗的東墻女子深深傾慕,但他卻始終無動于衷。
這位癡情的女子將自己的一片真心托付給了這位“無情”之人,甘愿等待三年,卻始終未能得到他的回應。究竟是因為宋玉全身心投入文學和國家大業無法分心,還是在男女之情上有難言之隱?這仍是一個謎。
《神女賦》和《舞賦》是宋玉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篇章。在《神女賦》中,他描繪了夢中所見的神女,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她的形態、容顏和舞姿,對她的愛慕之情展露無遺。
如此精細的描寫,一個從未動過情的人怎會寫得如此傳神?或許那秀麗如仙、輕歌曼舞的美人正是他心中所傾慕之人。
宋玉在楚王府任職時,與一位名叫莫愁的女子共同作曲。莫愁自幼美麗動人,擅長歌舞,十七歲時被楚王帶進府中做樂妓。
多年間,她與宋玉朝夕相處,兩人的才華和風姿相得益彰。然而,莫愁早已心有所屬,她深愛著自小相識的青梅竹馬——王襄哥。
當楚襄王得知此事后,將王襄哥發配至揚州,兩人從此天各一方,再難相見。莫愁無法接受這樣的生離別,在送別王襄哥后,從白雪樓上一躍而下投江殉情,那年輕生命隨愛情一起凋零……
“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莫愁離去,使得宋玉在冰冷刺骨的楚宮中陷入無限悲痛。他失去了摯愛的紅顏知己,也許還有那份藏在心底再也無法宣之于口的愛戀。
對于莫愁來說,宋玉既是師長也是朋友。而在宋玉心中,這幾年間朝夕相伴、一同彈奏與舞蹈,他們珠聯璧合的一對讓他傾心。但佳人已有所屬,他只能將這份美好珍藏于心。
然而,當莫愁絕望而死時,宋玉感到極大的悲憤和譴責。他怨恨這個不公的世道,讓他所敬重、認同甚至愛慕的人們一個個不得快活。從此以后,他孤身踏入亂世,用盡全力為他們還一個清平世界!
“心中藏之,無日忘之。” 宋玉將一生唯一的愛給了莫愁,此后再美麗的女子也不能打動他的心。一生郁郁不得志,不僅未能盡用其才,更無法訴說內心深處那份哀傷。
《九辯》開篇以一聲長嘆訴說他的哀愁與無奈。“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是他對人生悲涼境遇的真實寫照。
他最高職位不過議政大夫,是他與莊辛聯手平定昭奇叛亂時所封。這或許是他人生最痛快的時候,因為終于能夠一展才能,為國效力。
然而,這種淋漓盡致的暢快并未持續太久。楚襄王駕崩,黃歇逐漸架空考烈王的權力,而宋玉則被剝奪了一切職務,被流放至云夢之田。
這一連串的打擊讓宋玉明白,他再也無法施展才華為國家效力了。悲哉!孤獨的宋玉在臨澧一帶徘徊,仿佛成了被國家拋棄的人,無從報國,只能將滿腔才華傾注于辭賦之中。
公元前222年,秦軍攻破楚門,楚國滅亡,同年,宋玉也隨之離世。
時至今日,我們仿佛還能看到那個初入京邑時意氣風發的少年。他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滿腔熱血地為國家奔走謀劃。他擁有俊美的容顏、博學的師長和細膩的文筆,但卻生不逢時。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他看到了太多,卻無力改變——昏庸無道的君主、奸佞小人充斥朝堂,這些都讓他痛心疾首,無可奈何。于是,他只能全身心投入到辭賦創作中,為后世留下驚鴻一筆,“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直到最后一刻,宋玉依然與楚國共存亡。當這位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目睹楚國覆滅之后,他終于閉上了雙眼,如同完成使命般,與楚國一起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結束了自己凄涼而悲壯的一生。
參考文獻:
《對楚王說》、劉向《新序》卷一;
《同治鐘祥縣志》卷三《古跡》、《屈原賈生列傳》;
《昭文內紀前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