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傳出一則消息,引爆網絡討論——日本未來可能修改配送規則,將“放門口”明確為行業標準。如果用戶堅持要快遞員親手遞送,還得額外付錢。
這消息一出網上立馬炸了鍋。一邊是高呼“終于不用等快遞了”的人,一邊是擔心“包裹要被偷光”的人。
但對于在日本生活的人來說,其實早有預兆。早在2020年疫情初期,日本主流快遞公司就推出了“置き配”——也就是“放門口”服務。
快遞員把包裹放在玄關口,拍個照上傳系統,用戶手機會收到通知,附帶包裹擺放位置的照片。不用見人,不用簽字,表面上看十分高效。
客人就會收到貨物送達的通知,以及貨物放好的照片
但最初,這只是臨時措施,是為了避免接觸、減少感染風險。
疫情過后大家都以為這項服務會被撤銷,沒想到非但沒消失,反而成了快遞公司“強烈推薦”的選項。不難理解,背后真正的推手,其實是“人手嚴重不足”。
日本快遞員一個人要處理的貨物量
快遞行業早已不是“人海戰術”能解決的時代了。
在東京,大阪這樣的大城市,一個快遞員每天要送一百多件包裹,上午99個,下午82個,常常還要面對“收件人不在家”的情況。
這些“失敗件”得重新安排時間再送一次,等于一份包裹要跑兩三趟才能送出去。
久而久之,快遞員的勞動負荷成倍增加,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晚上八點送不完,九點十點繼續送。有些公司甚至推出“深夜配送員”,專門負責“白天送不出去”的部分。
而快遞公司呢,也在不斷推出“誘導政策”,比如對選擇“放門口”的客戶給積分返利、減少運費、設置默認選項等。表面上是“讓利于民”,但實際上,是在用各種方式引導用戶配合他們的人力調度策略。
只是這些嘗試,終歸只是企業內部的對策。如今政府出手,等于是正式推動“制度化”,把這套“不得已的應變機制”變成行業新常態。
不過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支持放門口的人很多,認為這是順應時代的“人性化”服務;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小——尤其是擔心安全問題。日本社會確實相對安全,但“門口放貨”并不意味著毫無風險。2023年,愛知縣就爆出一則“AirTag釣賊”事件。
一位市民發現自家門口的包裹總被偷,于是偷偷在包裹里放了個AirTag。果不其然,幾天后包裹再次“消失”,而定位顯示:小偷竟然就是另一位快遞員。
這個故事雖然以“民間反偵查成功”收尾,但對放門口制度來說,絕不是好消息。
以前日本快遞講求的是“本人簽收”??爝f員必須確認收件人、核對地址、親手遞送、禮貌鞠躬,一套流程下來,不管包裹值不值錢,服務必須做到一視同仁。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信任制度。但當人力越來越吃緊,這種精致服務就變成一種“奢侈品”——想要?那請加錢。
實際上這場快遞行業的“演變”,確實正把中日兩國的生活方式慢慢拉向一個中間地帶。曾經,日本的快遞是“認真服務”的代表,國內則是“極致效率”的典范。如今,一個在追求“省事”,一個在學習“省人”,本質上大家都在向著“更合理的成本、更合適的服務”摸索。
日本快遞原本特別講究“本人簽收”,流程嚴謹、禮儀到位,哪怕只是一盒泡面,也要當面核對、簽名、遞包裹、鞠一躬,把服務做到極致。這其實背后是一種“規矩感”——大家相信,認真做事,才能換來信任,哪怕多麻煩一點。但現在,快遞員人手越來越緊張,工作量越來越大,每天要送一百多個包裹,還要反復跑“再配送”。最后累的是人,服務再細致,行業也快撐不住了。
所以企業和政府不得不合力做減法,“放門口”成了趨勢,甚至考慮用法律推動,“面交”倒成了額外收費的“高級服務”。很多日本人對此一開始不太適應,但現實已經逼得大家不得不改變觀念。慢慢地,大家也開始習慣手機通知、照片驗收,畢竟只要快遞安全送到就好。
說到底,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快遞從來都不是一件單純的“小事”。它是社會節奏的鏡子,也是每個人生活態度的縮影。以前我們覺得日本的認真是敬業、是溫暖,現在才明白,這份溫暖需要成本和理解來支撐;中國快遞的效率讓人上癮,但過度依賴便捷,是否會讓我們忘了勞動背后的付出?
也許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答案——服務變得更省事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什么時候都不該變得廉價。未來無論包裹是放在門口還是交到你手里,都別忘了留一句“謝謝,辛苦了”。這句話,送給快遞員,也送給正在變革中的每一個行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