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延觀風
相當遲地蹭一個不那么熱的熱點。6月中旬,花名“元安”的釘釘產研負責人離職時在內網發布萬字長文,直指阿里管理中存在的短期主義、收購創新雙失敗、人事混亂、激勵失能等問題。
其實這幾年,不論是互聯網大廠還是傳統巨頭,乃至一些初創中小企業,企業管理混亂、效率低下乃至貪污腐敗的消息在網上屢見不鮮。元安作為大廠中高層管理者,揭示的問題更系統全面,八卦色彩淡、可信性高,說明這類問題所言非虛、普遍存在。
此前我們寫過《恒大的錢不姓許》,從頂級管理層胡作非為的角度討論過公司治理失能的問題。今天借著這封萬言書,從科層制組織的角度給新自編織的完美高效“私企神話”去去魅。
私營企業的神話與現實
新自由主義的最大特點是為了維護資本家利益而練就的厚臉皮。因為我使用了數學模型,所以我“客觀理性”的理論,市場萬能論和企業主白蓮花論是經過“科學檢驗”的普世真理。如果數學模型不能論證企業主的優越性,那錯的一定是數學模型而不是企業主;如果存在企業低效、企業主不完美的現象,那錯的一定是現實而不是企業主的偉光正形象。
新古典數學模型雖然是自由市場理論的老祖和重要基石,但它竟然認為,一旦市場存在壟斷因素,效率最大化的優美均衡就遭到了破壞,企業盈利變成了壞事,否定了企業主賺取超額利潤的正當性。這是很多新自批判新古典的根本出發點——與學術和數學無關,單純是屁股決定腦袋罷了。
奧地利學派宣稱,“只要市場允許新競爭者自由進入,即使完全壟斷也不影響資源配置效率。”“阻止市場進入”的當然只能是政府管制,即使壟斷企業不遺余力地打壓收購潛在競爭者,但企業家的事,怎么能算妨礙市場呢?你看蘋果公司在多么努力的創新,甚至都居安思危“過度創新”了呢。
國內壟斷企業做這種事一樣多如牛毛
著名奧派許小年對蘋果產品的評價
新自由主義的本質是神學和經學,因為科學不會造神。新自號稱反對“在人間建設天國”,卻鼓吹永遠完美高效的市場神國。私營企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組織形式,無條件地具有高效、創新、靈活甚至平等、透明等等美好特質。創造力、勤勉、堅韌等品質明明所有人都可能具有,新自一定要把這些精神塑造為企業家的專利,如果你擁有這些美德,那恭喜你蹭上了企業家的流量。永遠完美正確的市場、企業、企業主,這就是新自塑造的三位一體神話。
讓我們回到現實吧。既然阿里已經是國內頂級互聯網民企,那我們說元安萬字長文揭露的種種公司管理弊病代表了民營企業的大公司病,顯然就沒法說“這只是個別現象”。
每每國家對互聯網巨頭實施監管,一定有人跳出來說監管他們就是扼殺創新能力。但元安指出,“自2015年開始,集團創新業務鮮有成功”,除了依托電商老本搞翻新,阿里內部創新基本“死的死殘的殘”(除了老板統治利器釘釘),“市場機會還在,不過我們抓不住”。
市場決策也未見有多高效準確。之前阿里收購失敗大多以個案引起關注,元安一口氣盤點了小10年來阿里收購的失意史,更全面地展現了阿里投資運營的真本事,連帶之前看似“高效”的內幕原因也揭了出來:
“因為我們的手設極其簡單粗暴:砸錢搞運營,做數據指標。至于鋪商家,做服務,做產品這些基本功,屬于苦活臟活,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對KPI的影響遠不如短期投錢砸運營來的直接、快速。”
“內部積弊”部分更是和新自真經中記載的企業和企業家完全不同。外行領導內行、機構臃腫、派系斗爭、人浮于事、推諉塞責、操縱數據……凡是新自喜歡拿來論證政府低效的詞語和現象,在民營企業中一樣存在甚至大行其道。還是推薦大家去讀一讀原文,不知道背景的話甚至可能覺得是在讀《是大臣》文字版摘要呢。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report/2025-06-11/doc-ineztmqu4404294.shtml)
但凡有社會閱歷的人也都能一眼看出,這些問題屬實司空見慣,政府、事業單位、國企有之,民企亦有之,在民企當中,大型壟斷企業如此,中小企業亦如此。現如今,樸實無華的商戰紛紛成了網絡熱梗,大企業貪腐都搶不到熱搜,互聯網黑話段子堪比考研口訣,還在天天布道私營企業高效神話的新自擁躉,正在變得越來越可笑。
愚蠢的企業-政府二分法
科學的一大使命是發現不同現象背后共同的規律,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和蘋果落地都遵循萬有引力定律。所有維護資本家利益的意識形態都號稱自己是“科學”,卻在干著和科學完全相反的事,不僅不去發現不同社會現象的共性規律,反而要人為割裂不同的人、組織和事物,從而為自己的服務對象牟利。
與新自企業神話相對的,是他們聲稱不事生產、不思進取的政府隨時想要竊取或奪取企業家創新創造的成果。即使政府做了一些好事,比如保護產權、發展經濟、改善福利,在新自眼里,那也只是因為“流寇”變成了“坐寇”,想要把豬養肥然后過年吃肉!
新自神棍告訴你,人性本惡,所以政府永遠是“賊”需要警惕;但企業家作為天國的使者,不受本惡論的管轄。政府和私人企業的極端二分法帶有濃烈的一神教二元論色彩,立場先行的惡意毫無理性可言,說明新自不僅是宗教,還是宗教中最極端的一支。畢竟只有把對“絕對邪惡”的仇恨灌輸到信眾腦子里,才能更好收取香火錢。
現在我們來聊科學。企業和政府本質上都是科層制的社會分工組織,政府運行的缺點企業一樣也有,在企業工作的人與在政府工作的人有一樣的七情六欲。政府和企業在活動中表現出高效或低能、良善或卑劣,受同一套社會運轉邏輯支配,而不是因其性質而先天不同。
一個非常基礎但常備忽略的常識:企業在市場中活動,但其本身的組織運作不遵循市場邏輯,夫妻店、朋友合伙用人情黏合分工協作,正規公司靠科層制管理、以計劃組織生產、用行政命令調配資源,即使一些集團內部有所謂“內部交易”機制,也仍是在行政命令框架下進行的模擬交易而已。
市場萬能論的尷尬之處在于:如果市場完美無缺,為什么不由一個一個的原子人,通過市場交易完成所有經濟活動的組織?為什么還要讓企業這種計劃經濟體存在呢?
經濟學家科斯指出,恰恰因為市場并不完美,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行政指令比市場分配資源更具效率,企業才有存在的意義。實現一筆交易、發現一次價格需要付出很多成本,比如搜集信息、討價還價、簽訂合同乃至確保合同履行等等。倘若所有經濟活動真的全都在市場交易中進行,交易的時間和物力成本會讓整個社會陷入停滯,比如讓原教旨市場主義者去管一個十字路口,讓司機互相報價買賣優先通行的“產權”,只會把路口徹底堵死。
如果長期連續契約的成本低于逐筆進行市場交易的成本,就會形成以長期契約為基礎、行政命令為驅動的企業組織,在企業內部組織生產,再以企業為單位參與市場活動。一句話,企業是在市場環境中運行的計劃經濟體。
由于先天生理結構限制,人能處理的信息規模十分有限、速度非常緩慢,還摻雜著非理性、自私、懶惰等等本能,這些對組織管理都是災難性的。所有非血緣的社會生產組織都要依賴科層制的管理架構,盡量減少決策執行過程中的混亂無序,雖然科層制毛病一大堆,但已經是我們這個物種最不壞的陌生人間的組織形式了。企業為了提高行政指令組織生產的效率,也都采取科層制的管理結構。
——等等,行政命令驅動、科層制的管理,政府不也是這樣組織的嗎?所以政府和企業的本質都是有計劃的科層制組織,存在的意義是降低社會分工的運行成本,運行中也必然遵循科層制的共性規律,無論好壞、沒有例外。
影響科層制組織運行效率的根源在于激勵,而不是產權性質(產權只是安排激勵方式的一種形式罷了),既包括組織所處環境針對組織整體的激勵(成功的正向激勵和失敗的負面威脅),也包括組織內部分配激勵的模式。非常粗暴粗糙的總結,環境的競爭性越強,科層制組織的效率越高,組織內部激勵模式越傾向于公平的按貢獻分配;環境的競爭性越弱,科層制組織的效率越低,組織內部激勵模式越傾向于尋租的按身份分配。
主流經濟學極度缺乏歷史視野,即使經濟史研究也對宏觀歷史缺乏把握。在穩定的現代國家中,政府最大的特點是對合法暴力的壟斷,因為這一對社會資源分配權的最大壟斷,政府的科層制才有強烈的怠惰傾向。為此,現代國家設計了理念號召、內部監督、分權制衡、民主參與等等模式,盡可能抑制政府的科層制消極傾向。
但拉高視角,世界上永遠有很多壟斷暴力的國家進行競爭,激勵各國政府科層制提高效率,美蘇意識形態競爭期間,美國政府組織科研和發展產業的能力比現在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越是亂世,政府內部的分配模式就越像企業結果導向(我們說的“軍功爵制”),比如曹老板唯才是舉,甚至喊出了“不仁不孝勿有所遺”;然而到了沒有滅國之虞的曹丕時代,九品中正制登堂入室,浮華之風蔚然大興,也不為怪了。
私營企業也是一樣。效率之源不是私有產權,更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企業家精神,而是競爭充分、監管嚴格的市場環境。可惜的是,商科教科書上的每一頁都在教學生怎么破壞隔壁經濟系理想中的完美市場,每個企業的目的就是獲取更大的壟斷權和相應的超額利潤,成功攫取壟斷地位的企業都必然走一遍曹老板到魏文帝的老路。
80年代起,英國推出了所謂“公私合作伙伴”(PPP)概念,認為在所有政府職能領域引入私人供應商,可以發揮私營部門的高效優勢,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PPP的邏輯基點顯然是80年代私有化的延續,即私人部門無論在什么環境中都擁有絕對的高效率,哪怕被授予了幾十年的壟斷權。
現實證明,只要能躺著賺錢私企也不愿坐起來,倫敦地鐵在互扯后腿中一地雞毛,私企坐地漲價再倒逼政府高價回購屢見不鮮。《是大臣》專門有一集諷刺PPP爛尾私企跑路,沒辦法,在科層制領域這劇太超模了。
雖然篤信新自理論被打臉,但英國不敢公開說私企壟斷一樣沒效率,而是宣布PPP升級為PFI乃至PF2,要求私企在項目中披露更多內部經營信息,同時提高政府在合同中承擔的風險降低私企漲價承諾。換句話說,承包壟斷項目的私企需要按政府或國企的模式管理,是否高效、怎么管理的關鍵根本不在所有權性質而在是否壟斷。(當然被國企化管理的私企又沾上了英國政府的低效毛病,那就是另一個笑話了)
所以本就不存在什么“政府低效”“國企病”,只有激勵失效下科層制的通病。對于阿里,網友一針見血的總結:越來越有體制內那味了。即便遭到拼多多等企業的沖擊,阿里仍然穩穩坐在諸多實體商家之上吃賽博地租,當然有的是空間發揮出科層制的全部弊端:職級通脹、層層匯報、績效甩鍋。
還有官僚主義最喜歡的“應試教育”,既然你把KPI定成這個指標,那我只要拉高指標就能穩拿績效,KPI背后代表的公司發展需要跟我毫無關系(類比地方政府為了拉社零一個勁促銷汽車)。業績不佳、投資失敗,反正多薅兩把商家的羊毛就補上了唄。請問這時,經濟學家們敢不敢發揚科學精神,把符合一切定義的阿里稱呼為“坐寇”呢?
在元安的離職信里還有一句“我愛公司,但公司愛我們嗎?”自由主義者發明簡單粗暴不用過腦的梗,因為他們特別喜歡把各類人/組織貫通的行為邏輯強行割裂,指定他們討厭的人/組織為絕對惡,塑造他們喜歡的人/組織為絕對善,最后一定會被回旋鏢打臉。就連學術圈的自由主義者,也和二極管網友是一個水平。
最后還有個難繃的事實。科斯創造了交易成本概念,指出了企業是特定條件下比市場更解決交易成本的計劃經濟體,論述只有在交易成本為零時,自由市場交易才能不論初始產權狀態解決外部性問題。但因為沾了“企業”“產權”“自由市場”幾個關鍵詞,80年代被挖出來捧上神壇,代價是成為了一尊無害的神像,徹底喪失了自己理論的解釋權。
在新自語境里,科斯的理論變成了產權明晰就能高效,企業降低了交易成本帶來了高效,市場無論如何都能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在念經造神上,國內學術水平稀爛的“經濟學家”比國外新自更不體面,科斯是他們最喜歡蹭流量的神像之一。
科斯自己總是抱怨,我想讓人們注意有交易成本的不完美世界,但他們總拿我的理論鼓吹沒有交易成本的完美世界。在他的中國高徒們眼里,恩師這段話恐怕是“陛下何意反耶”級別的大逆不道了吧。
讓企業變好不靠吹捧,靠治理
科層制有永恒的委托-代理問題,每一個在企業中工作的人,其利益都有可能和企業整體(或者想象中的企業法人)不一致。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恒大的錢不姓許》中分析的高管掏空、中層跑冒滴漏、向社會輸出風險,是社會不能容忍的底線紅線;而元安離職信反映的企業官僚化問題,更多影響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和創新活力,拉低了社會發展的上限。
對于政府和國有企業坐在壟斷地位上的僵化低效,社會有充分的警惕、學界有充足的討論、制度有不斷調整完善的應對。至少在我們國家,政府(包括事業單位)的效率還是在不斷改善的,壟斷國企的漲價沖動被政府管制、內部治理被政府監督。因為科層制的固有缺陷,這些工作永遠不可能有讓人滿意的時候,只能讓這些工作永遠在路上。
但企業側的情況完全不同。別看學界財經界的專家一口一個呵護企業發展,實際上他們只想讓企業主手里斂取社會資源的工具更好用而已,并不是真的想讓這些社會生產的細胞本身良性創新發展。各種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言論,無非是減少稅費、減少管制、部分合法非法保護企業主財產和人身自由,真正對企業好的研究討論少之又少。
一方面,消除企業官僚主義滋長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工作始終面臨強大阻力,國內大企業活得比美國同行滋潤多了。尤其近兩年,在企業活動和輿論抹黑的合力下,針對大型民營企業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力度明顯下降,僅靠約談等方式不可能構成有力的監管威懾,算法審計、控制抽傭等要求根本落不下來,躺著毫無壓力的壟斷企業當然沒有必要站起來創新,何談需要整治內部的官僚主義亂象。
另一方面,從元安離職信中可以看出,他雖然意識到了問題,但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又回到了懷念“阿里良性企業文化”的老調上。這正是國內企業管理的最大問題——懂科層制管理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迷信所謂企業文化等等偽管理。
于是在公司頂層,公司治理的分權制衡形同虛設,創始人+大股東+管理層三合一可以肆意操縱掏空;在中層,科層制管理既無完善的動力也無完善的方法,壟斷企業在玩官僚游戲,甚至有很多企業沒走到壟斷的地步,就被辦公室政治搞死了。
“嚴管就是厚愛”,這句話不光對黨員干部適用,對企業也是一樣。無論是民營經濟文件、特色企業制度文件,還是最高層的座談會,都在強調企業要完善治理結構、加強治理規則建設。天天虛空打靶產權得不到尊重(實際上絕大多數是違法行為受到了處罰),卻對每時每刻因治理漏洞造成的企業資產流失浪費視而不見,這樣的新自肉喇叭,給老爺當師爺都不夠格。
要在外部把壟斷不正當競爭管住,倒逼所有企業不能用商家、外包員工、供應鏈上下游和消費者的血汗錢玩漢弗萊cosplay。企業內部也別真信了自己天然高效的捧殺,踏踏實實從完善管理方式和優化激勵機制做起,減少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
新自經濟學家特別喜歡說一句話:“不要教企業家怎么做企業。”(當然讓他們有償給企業講課他們從不拒絕)然而中國很多企業家也許真的不那么懂怎么做現代企業。元安離職信反映的問題不是阿里管理亂象第一次被曝到網上,每次都是馬云出來發一句很有風度的話,結果內部運行接著奏樂接著舞。
行業的風口只有幾年,不會超過10年。如果中國的企業想做大做優持續發展,甚至做成百年以上的企業,還是少豢養新自鼓吹手,免得操縱“市場萬能企業高效”的輿論,結果把自己也騙了,也少聽什么“管理大師”的價值觀忽悠。承認科層制組織的普遍規律,認認真真研究公司治理和組織架設,才是發展企業并從中獲取正當回報的正道。
近期文章導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