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際棋盤上的“雙面玩家”與流氓行徑
2025年6月,以色列戰機精準打擊伊朗核設施,而曾與伊朗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的俄羅斯卻選擇沉默。這種反差暴露了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雙重標準——同為“全面戰略伙伴”,俄羅斯對朝鮮和伊朗的態度截然不同。
條約成為俄羅斯手中的工具。2024年6月19日簽署的《俄朝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第四條明確規定,若一方遭受武力攻擊,另一方應立即提供軍事援助。2025年4月,朝鮮特種部隊依據該條約參與收復庫爾斯克戰役,俄羅斯將其標榜為“聯合國憲章精神的實踐”。
然而,2025年1月17日簽署的《俄伊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卻大相徑庭。其第十七條強調,雙方雖在安全領域承諾加強合作,但明確不對第三方的軍事行動承擔責任。當以色列戰機轟炸伊朗核設施時,普京總統公開展示條約原文,強調“沒有任何條款要求俄羅斯出兵”。條約在俄羅斯手中,成了可隨意揉捏的工具。
俄羅斯對朝鮮和伊朗的差異化對待,源于其“按需分配”的地緣戰略。朝鮮作為俄羅斯在東北亞的“反美橋頭堡”,其存在的戰略價值在于牽制美韓同盟。俄羅斯通過簽署剛性義務條約,將平壤綁定為對抗西方制裁的“戰友”。2024年朝鮮向俄羅斯輸送的1.3萬個集裝箱軍火,以及2025年庫爾斯克戰役中朝鮮軍人的身影,都是這種“安全換資源”交易模式的明證。
相比之下,伊朗在俄羅斯棋盤上的角色則更為微妙。莫斯科通過能源合作、本幣結算等經濟紐帶,將德黑蘭打造為擾亂中東局勢的杠桿。2025年俄伊天然氣管道項目的推進,使俄羅斯在國際能源市場獲得更大話語權。然而,當以色列發動“旭日行動”空襲伊朗核設施時,俄羅斯卻選擇性地遺忘條約中的“安全協調”條款。畢竟,在俄羅斯看來,伊朗核能力的削弱某種程度上符合其遏制核擴散的利益。
俄羅斯的行為深刻體現了其對國際法的功利主義態度。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締約方可在“情勢根本變更”時暫停履約。2025年俄烏沖突的持續消耗,為俄羅斯拒絕介入伊朗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莫斯科辯稱,同時應對烏克蘭戰場與中東危機將導致“戰略透支”。這種“現實主義邏輯”,實質是對條約義務的肆意曲解。國際法,成了俄羅斯的遮羞布。
更令人擔憂的是,俄羅斯正將條約模糊性發展為系統性策略。通過在安全條款中植入“協助通過聯合國解決爭端”等表述,俄羅斯將自身行動限定為外交斡旋,而非軍事介入。當普京提出愿調解伊以沖突時,這種“義務封頂”設計使其既能維持與伊朗的能源合作,又可避免與以色列正面沖突。俄羅斯正在將國際法變成遮掩其流氓行徑的遮羞布。
伊朗的困境部分源于其對條約性質的誤判。德黑蘭或許認為,作為“全面戰略伙伴”,俄羅斯會像支持朝鮮那樣提供軍事保護。然而,條約文本的模糊性、俄羅斯對西方制裁的忌憚,以及伊朗自身在中東的孤立處境,共同決定了莫斯科的選擇。當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強調“俄方已履行條約義務”時,這種法律主義說辭無疑是對伊朗戰略誤判的嘲諷。
俄羅斯的“雙面條約”策略正在對國際秩序造成三重沖擊:首先,它侵蝕了條約的信譽基礎;其次,它加劇了中東的戰略不確定性;最后,它暴露了國際法的執行困境。從敘利亞到烏克蘭,從伊朗到朝鮮,俄羅斯正在將“戰略模糊”發展為一種外交藝術。這種策略或許能在短期內獲取利益,但長遠來看,其代價是國際社會對俄羅斯承諾的信任崩塌。俄羅斯這個國際棋盤上的“雙面玩家”,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流氓國家”的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